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六叔已乘黄鹤去此地但见逸夫楼

六叔已乘黄鹤去此地但见逸夫楼

作者: 出版日期:2014.01.08 点击数:0

【副篇名】邵逸夫一生慈善为怀曾捐善款百亿青岛院校也有多处“逸夫楼”

【报纸名称】:青岛早报

【出版日期】2014.01.08

【版次】21文娱新闻

【入库时间】20140120

【全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逸夫实验楼 图片由校方提供

中国海洋大学逸夫科技馆正在整修

青岛19中逸夫教学楼

青岛9中逸夫楼

山东科技大学黄岛校区逸夫教学楼 图片由校方提供

邵逸夫一生慈善为怀,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一百多亿港元,光扶持内地教育事业的捐款就近47.5亿港币,全中国多家院校均有以邵逸夫名字命名的“逸夫楼”。晚年邵逸夫更拨出资金,成立有“东方诺贝尔”之称的“邵逸夫奖”,表彰人类科技拔尖的人物。而就在岛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区、山东科技大学黄岛校区、青岛19中和青岛9中内的逸夫楼,都见证了这位香港善人长翁的无私善举。

时间最早——海大逸夫科技馆

来到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眼前的逸夫科技楼正在加紧整修中。学校校史研究室主任杨洪勋透露,这所科技馆是邵逸夫先生援建的第一批逸夫楼馆之一。“一个对我们完全不熟悉的人,就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求回报地投入了那么多资金,为远在青岛的我们建楼,这种胸怀让人敬佩,所以我们一定得把这保护好了。”杨洪勋介绍,1988年邵逸夫首次向教育部所属的重点大学捐赠校舍,但因为每省只限一所,海大面临着诸多竞争者,当时由施正铿校长亲自带队到北京申请,经过一番努力,获得了邵逸夫先生200万港币的资助,加上教育部配套的176万元人民币,于1991年建成了总面积3685平米逸夫科技馆,一直沿用至今。

施正铿校长回忆,逸夫科技馆建成后,如何将作用发挥到最大成了大家最常讨论的问题。在经过多番讨论后,一条规定被颁布,类似于现在的竞争上岗,海大逸夫科技馆只接收最优秀的人才,最有价值的研究项目,由此逸夫科技馆也成了名符其实的精英实验室,馆内的海洋遥感和海洋光学研究即使放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

变化最大——青岛19中逸夫楼

拿出1995年的一张老旧照片,照片中一位小朋友背后的两座三层小楼就是青岛19中最早的校舍,低矮的小楼,破旧的门窗和如今干净整洁的现代化校舍环境相距甚远。今年53岁的于建国副校长告诉记者,“当时高中和初中还是合在一起的,人越来越多,校舍就越来越不够用了。”校舍不够用,校方想到了扩建,可资金不足让扩建工作举步维艰,就在这时邵逸夫捐赠的80万港币雪中送炭,有了这笔资金学校终于得以将原一号楼进行彻底拆除重建,到1996年6月30日,只用了196天就建好了6126.35平米的逸夫楼,包括新校舍和操场、跑道、篮排球场等配套设施,教学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如今19中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书桌,学生人均可使用的面积达到1.5平方米,于校长表示这在以前几乎是不敢想像的,“当时我刚来教学的时候,别说一人一桌了,有时候得三个学生共用一套桌凳,老师们进教室门都得扁着身子才能进,更不用说办公室了。”

培养最多——青岛9中逸夫楼

在青岛9中的校舍管理处,57岁的白建华只要有时间就会拿出抽屉里的校史册子,一页页地翻看。“这就是我们学校逸夫楼刚开始建的时候……”白建华向记者讲述,从1900年建校到1994年,9中也和其它学校一样,学生大量增加,校舍扩建已刻不容缓,在接受邵逸夫捐赠之前,9中校舍整体已经盖了一层,但却出现了资金缺口,这时邵逸夫先生捐赠的60万元就显得非常及时。

青岛9中的逸夫楼西侧一面挂满荣誉牌匾的墙壁见证了逸夫楼的贡献,“从建成到现在快20年了,少说也有12000名学生从这里走出,毕业后参加工作,活跃在国家的各个领域内,做着自己的贡献。”白建华告诉记者。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