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从黄鹤庵到虎山竹林——寻访“东海女英雄”杨静娟

从黄鹤庵到虎山竹林——寻访“东海女英雄”杨静娟

作者:袁甲 出版日期:2012.03.31 点击数:0

【作者】 袁甲

【报纸名称】:舟山晚报

【出版日期】2012.03.31

【版次】第8版 (舟山地理)

【入库时间】20120620

【全文】

杨静娟就义处

□记者 袁甲/文 周建伟/摄

杨静娟是一个在我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名字。因为是校友,所以在小学时,杨静娟是我记住的唯一一个不是在书本上出现的烈士的名字。那时候,老师总是把杨静娟和刘胡兰相提并论。

这位年轻的女英雄虽然只走过了短短17个春秋,但是舟山人给予她的荣誉却是独一无二的——“刘胡兰式的东海女英雄”。

如今,那座矗立在定海烈士陵园中的杨静娟塑像,成了我们回望舟山抗日历史的印记。

陵园中的汉白玉塑像

在定海城北龙峰山下的烈士陵园中,一座汉白玉的杨静娟塑像已矗立20多年了,这是这座陵园中唯一的人物塑像,每逢祭扫,那里便会落满一地的纸花。

塑像中,杨静娟还一脸稚嫩,微笑凝视,一身标准的进步青年的打扮,而姑娘的站姿与身后的岩石却表现了她的刚毅。塑像的完美,足以代表在烽火岁月中舟山进步青年的灵魂和精神。

这是我到过无数次的地方。小时候,学校每年组织祭扫活动,这里是必到的地方。随着时光的流逝,杨静娟对我来说,从大姐姐变成了小妹妹,她永远不朽在1941年的17岁。

据舟山本土作家孙和军的回忆:1986年,原共青团舟山地委发起为杨静娟烈士塑像募捐集资活动,舟山社会各界174760多人纷纷参加了捐款活动,共集资6万元。“那年,我在定海一中念高一。在我一月不到20元的生活费中,我捐了10元。我记不得有多少个日子一直是靠喝碗菜汤下饭的。 ”

舟山人称杨静娟是“刘胡兰式的东海女英雄”,而我的小学老师则更直接地称她为“东海刘胡兰”。舟山人从不吝啬对杨静娟的赞美,可见她在抗日历史中的地位。

从定海城区到马岙黄鹤庵

杨静娟又名杨芳琴,化名杨阿花,1924年出生在定海城区的一户比较富裕的人家,家中还有两个妹妹。不幸的是,她的父母和妹妹相继染病去世,9岁时,杨静娟就成了孤儿,寄住在伯父家中。

杨静娟10岁时被送到定海县前小学读书。在那里,深受校长沈毅的影响。沈毅当时是进步人士,积极倡导新风,提倡妇女走向社会。

孤儿的生活磨砺和进步思想的冲击,让她形成了刚毅的性格和成熟的思想。1939年6月23日定海沦陷后,年仅15岁的杨静娟就组织城区妇女识字班,通过教群众识字,传播抗日思想,并于当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定海城区妇女支部宣传委员。

随着斗争的深入,杨静娟已然成为日本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悬赏5000大洋抓捕她。同志们劝她离开舟山,而她坚决不同意,誓要与舟山人民在一起。党组织便把她送到马岙的黄鹤庵,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

黄鹤庵位于马岙三江社区的光三村,如今只剩下一座屋子,已经看不出是个庵院。一位名叫“乐圣平”的女师父还守在那里。

乐圣平当年被黄鹤庵的一位俗姓乐的尼姑收养,便随了乐姓,法号“圣平”。当年,杨静娟17岁,乐圣平8岁,她们是师生。

据乐圣平回忆,当年的黄鹤庵很大,住着一些尼姑,而村里注重教育,黄鹤庵也成了村子里的学校所在地。“在我的记忆中,杨静娟相貌平平,但待人十分和蔼,平时就教学生们识字,但是由于年纪小,很多细节我都已经忘记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当时所有人都不知道杨静娟是搞地下工作的,直到她被抓走。 ”乐圣平说。

乐圣平在讲述中提起,杨静娟在被捕前曾留下一本日记本给她的师父,一直由她的师父保管,具体的内容她不知道。可惜的是,这本日记本在后来纷繁复杂的岁月中不知所终了。

若有这本日记,不知道还能解开多少历史谜题呢。

杨静娟的被捕疑云

在黄鹤庵后的一片竹林中有一块水泥浇筑的平台,上有一块石碑写着“杨静娟烈士被捕处”(图三)。平台上散落着花圈和烟花、鞭炮的残骸,显然当地一些民众已然把杨静娟当作神明来祭拜了。

1941年2月24日,杨静娟就在这里落入敌手。据史料记载,当天下着小雨,杨静娟正在屋子里与两位同志商量事情,这时敌人得到消息已经搜捕到此,杨静娟听到动静,让两位同志从后门先走,自己则留下来处理了重要文件。之后,她没有逃走,而是把自己当作牺牲品,保护了另两位同志。

当时的乐圣平亲历了此事,但她的讲述与史料记载有所不同。乐圣平回忆,日伪为了搜捕杨静娟已经在这里扫荡了几次。当天,日伪已经把黄鹤庵包围。杨静娟并没有坐以待毙,决定和几位同志往山上竹林逃跑。黄鹤庵没有后门,她从尼姑闭关的房子墙角的洞(洞是为了闭关时传递食物和马桶的)钻出后逃跑的。

不幸的是,在逃跑过程中,杨静娟的围巾被山中的荆棘所缠,导致无法脱身,被敌人抓住。

相比之下,乐圣平的说法更贴近人性和当时的情况,不管杨静娟是和同志一起逃跑还是留下来了,都不妨碍这位女性的伟大。我们亦不需要刻意地拔高她的形象,真实的人性反而容易让人动容。也许在当时的情况下,逃跑确实是最理智的选择,也更容易让敌人信服。也许敌人不知道这里还有其他的同志,也许只有她的逃跑,并自己“设计”被捕,才能让狡猾的敌人放下对其他同志的怀疑。

虎山竹林中英勇就义

从被捕到就义中的这段历史,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了,但杨静娟受到了怎样的酷刑和折磨自然可以想象,但这位年仅17岁的小姑娘并没有屈服,也许这就是她能和刘胡兰并论的重要因素吧。

1941年3月8日,在“国际妇女节”的当天,杨静娟在定海洋岙的虎山竹林中洒下了自己的热血。

这片竹林现在依旧茂盛,就在檀东颐景园正门对面的山上。从一处农民房往上,经过一个废弃的厂区,沿着一条几乎干涸的溪流,在竹林中穿行,一直能走到一个写着“舟楫绵世泽”的水泥牌坊,这座牌坊是为了纪念定海籍商业巨擘许廷佐先生的,廷佐小学便是此公所捐助。

看到这座牌坊,你已经路过了杨静娟的就义地点。就在这座牌坊下面十几米处的一片空地上,杨静娟以及另外12位烈士在这里被敌人残忍地杀害了。颇为奇怪的是,这片空地如今仍是当年的样子,没有树木和竹子。

据说,烈士们在遭日寇枪杀后,被扔进事先挖好的土坑里。过后,有死者的亲属扒开土坑收尸,只取走了12具,剩下的一具不知是谁,仍孤零零地躺在这里。

从烈士陵园的塑像到黄鹤庵的竹林到虎山竹林,这三个与杨静娟有关的地方,一直生长着同一种植物:竹。竹在中国人眼中代表君子,而竹的气节、刚正不阿以及超群脱俗,正是杨静娟最好的写照。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