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黄鹤古肆寻楚风 昙华林里觅旧梦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4.05
【版次】第24版(独家视角)
【入库时间】20110825
【全文】
????图为:黄鹤古肆旗幌迎风招展
????图为:黄鹤古肆里游人如织
????图为:树阴下静谧的仿古建筑
????图为:众多艺术单位入住昙华林
????文/本报记者饶超?实习生冯彬?图/本报记者邹斌
????西式建筑折射昔日繁华
????昙华林是武昌区粮道街的一个老街区,位于武昌城东北部,地处花园山北麓和螃蟹甲之间。据当地老人讲,昙华林昔日有很多小型庭院,此间居民善于种植昙花。因古时候花、华两字相通,故得此名。当然,也有人称此名源于印度梵文译音,可能与佛教有关。
????明清时期,这里曾是湖北全省各县秀才下榻备考、苦心研读的地方,也是清廷负责地方军事衙门的所在地,并有以戈甲命名的营盘。1946年,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游家巷与戈甲营出口以东的昙华林合并,统称为昙华林,并沿袭至今。
????走进昙华林古街,老教堂、老医院、老学校、老民居……扑面而来。其实,昙华林的历史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是近代建筑,百年以上的近代建筑就多达50余处。有人讲,昙华林可以看作是近代武汉的一个缩影,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武汉开埠以来的文化历程。从鸦片战争后,西方势力入侵,到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活动、抗日战争……在此都能找到印记。
????1861年之后,外国宗教渗透到中国内地,并纷纷在昙华林修建了各具特色的宗教建筑。最终形成了以花园山为主的意大利教区,以戈甲营为主的英国教区,以螃蟹甲为主的瑞典教区和以昙华林正街为主的美国教区。因此,昙华林的老建筑普遍具有中西交融的风格,这一点在宗教建筑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如今,这其中的有些教堂仍在发挥功能。从戈甲营44号的小铁门进去,能看到一座单层拉丁十字形的哥特式建筑,它就是具有138年历史的基督教崇真堂。穿过昙华林街一个完全中式的门牌坊,又能看到一组北欧风情的建筑,这就是基督教瑞典行道会于1890年建在武昌的传教基地。而在湖北中医学院内,还有一幢希腊神庙式的圣诞堂……
????名人故居记录风云历史
????走进静谧的小巷,乍看上去没什么特别。但铁门上斑驳的锈迹,天井里丛生的杂草,似乎在诉说房屋旧主跌宕起伏的往事。这里曾是风云人物聚集的地方,是波谲云诡的战场。昙华林里不仅有近代西方古建筑,更隐没着石瑛故居、钱基博(钱钟书之父)老宅……是名人故居聚集的地方。
????1861年汉口开埠后,各国传教士在此传教、办学的同时,一批中国近代的民主战士在此组成了湖北最早的反清反封建的革命团体。吴禄贞领导的“花园山聚会”,刘静庵领导的“日知会”,熊十力领导的“黄冈军学会”,梁耀汉领导的“群学社”相继在这里诞生。
????这些团体随后催生了一大批辛亥武昌起义的仁人志士,孕育了武昌首义的火种。1920年2月,陈独秀应邀来昙华林演讲,标志着共产主义学说正式登陆湖北。1921年,在街区的私立武汉中学,走出了董必武、陈潭秋和李汉俊3位中共“一大”代表。抗战时期,这里甚至是全国的“文化首都”……
????朴园、榆园、刘公馆、翁守谦故居……就是其中的代表。位于昙华林75号的翁守谦故居,建造于1895年前后,为二层砖门结构。翁守谦原为清末北洋水师官员,甲午战争中兄弟多人战死。作为幸存的翁公,后来弃官隐居于此,潜心修佛,大概是为了寻求心灵的一份长久的安宁。
????今天,漫步在昙华林,依然能感受到这份安宁。只是安宁的背后,却正孕育着全新的气象。经过历史的沧桑巨变,几年前武昌区提出建设昙华林艺术村,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目前,中国书画研究院湖北分院、徐世鸣艺术馆、云架桥画派等众多知名艺术家和文化企业已入驻昙华林艺术村。安宁的氛围中,正孕育着大武汉的新希望。
????黄鹤古肆迎八方宾客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传说是孙权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t望。到了唐朝,此楼渐成著名景点,历代文人墨客纷纷到此游览。黄鹤楼也成为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的“江南三大名楼”。
????经过烟与火的洗礼,1985年武汉市重修黄鹤楼。几年之后,在黄鹤楼东南290米、白云阁以南120米处,一座具有明清古街风格的黄鹤古肆应运而生。黄鹤古肆呈东西向,坐落在蛇山山麓公园南大门东侧,是公园东区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整个建筑群典雅简洁,错落有致。
????阳春三月,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接踵摩肩,令这条不足百米的古肆热闹非凡。西街分为南北两厢,中间是青石面街道,街道宽四五米,两旁是重檐琉璃的仿古建筑。街道两旁旗幌林立,迎风招展,再现旧时市场的景象。富有荆楚地域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品以及国内其他特色工艺品琳琅满目,令游客在这里驻足流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