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对待古联妄不可点金成铁贺黄鹤农机乔迁台湾商人

对待古联妄不可点金成铁贺黄鹤农机乔迁台湾商人

作者: 出版日期:2012.01.18 点击数:0

【报纸名称】:长江日报

【出版日期】2012.01.18

【版次】第24版(江花)

【入库时间】20120310

【全文】

 

  咬文嚼字

  □白雉山

  (外二首)

  夏明江

  美味飘香过海峡,台湾良种鄂安家。

  白棚恰似千秋雪,红果犹如万朵霞。

  两岸交流传喜讯,双方合作看韶华。

  三通决策春风拂,陆海同浇统一花。

  贺黄鹤农机乔迁

  秋高气爽蓝天碧,黄鹤飞翔告捷来。

  亮剑十年终出鞘,轻机九难始登台。

  千顷旷野阴霾扫,万里长风丽日开。

  更喜雄心添虎翼,农民耕种笑盈腮。

  台湾商人

  心驰神往过海峡,顿散乡愁喜归家。

  替父觅踪思战火,代母寻根祭落花。

  弹雨山头开工厂,烽烟湖畔弄酒吧。

  往昔干戈成玉帛,三通春雨润奇葩。

  2011年12月31日第12期的《中国楹联报·月末》版上,见刊有署名韩崇文先生的《一字之差面目全非——谈苏轼题黄鹤楼联》一文。一看标题极感兴趣,因笔者在武汉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又忝作黄鹤楼的“文化顾问”,对这座名楼的古今楹联亦略知一二:清代以前的黄鹤楼楹联甚少,而今竟出现了宋代的楹联,怎不叫人如获至宝,喜出望外便急着看看文中所说的“一字之差面目全非”的到底是“苏轼”的一副什么联结果,真是不看不知道,看了吓一跳!

  原来这是清代符秉忠写的那副广为人知的名联: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因有人在文中误引成了:“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盛;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将“憾”字错成了“盛”字,致使“一字之差,面目全非”,这无疑是对的。但作者却将原联作者清代的“符秉忠”误成宋代的“苏轼”,这就大错特错而不仅仅是“一字之差”了。

  关于这副楹联作者符秉忠的情况,现存史料中语焉不详,难以稽考。据我的老友有“武汉通”之称的著名地方文献专家徐明庭先生考证:符秉忠,生卒年代不详,清代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曾任武昌府从九品小吏,参与清代同治黄鹤楼的重建工作,该联应作于此时。徐老的《黄鹤楼古今楹联选注》均有记载,我的几本楹联选集和全国的一些同类书中亦均署名“符秉忠”不误。

  这副楹联自同治黄鹤楼重建后一直刻挂在黄鹤楼上,后随楼被毁。1985年重建后,笔者忝为“验收专家小组”成员之一的诗词楹联专家参与验收检查时,这副名联已由当代著名书家北京的吴作人先生书就,刻挂于一楼大厅,至今犹存。因此联刻挂时间长久,影响甚大,故广为人知。而今这副广为人知的名联的作者却成了“苏轼”,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是否因苏轼词中有“大江东去”之故若如是,那就是牵强附会想当然了。

  我完全赞同作者文中所说的意见:“对待古联,一定要慎之又慎,不可妄加评论,点金成铁,从而贻笑大方”!

  话说回来,由于才疏学浅,囿于见闻,如此联的作者确系“苏轼”,则真诚地希望文章的作者和编审者,不吝赐教,以有力的史料证据,以匡不逮。这是我所希望的,也是楹联界的幸事。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