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昔人黄鹤皆西去唯留诗赋叹古今——黄鹤楼游记

昔人黄鹤皆西去唯留诗赋叹古今——黄鹤楼游记

作者: 出版日期:2012.03.09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滨州日报

【出版日期】2012.03.09

【版次】第07版(渤海晨刊-旅游)

【入库时间】20120520

【全文】

□张海鹰(无棣)

“江南三大名楼”之所以“几兴废,终不灭”,得益于三篇千古诗文:滕王阁得益于王勃的《滕王阁序》、岳阳楼得益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黄鹤楼则得益于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雄伟壮丽的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鹄矶头,濒临万里长江,始建于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如今的黄鹤楼是以清代“同治楼”为蓝本,于1981年动工修建,1985年6月建成并对外开放。黄鹤楼以高、奇、险、美、妙等特点成为山川与人文景观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楼,享有“天下绝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楼”等美誉。

黄鹤楼设计颇具匠心,建筑结构为“外五内九”,即楼体五层,再加每两层楼之间的跑马廊,楼内部共有九层,取“天长地久”之意。另外,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举,仿佛是展翅欲飞的黄鹤。

此次游览黄鹤楼,笔者是从楼之东门登楼的。楼前两方匾额引人注目:一楼为“帘卷乾坤”,寓为黄鹤楼以外辽阔的大自然全被卷入眼帘;五楼为“楚天极目”,意是登上黄鹤楼,祖国的大好河山尽展眼前。

黄鹤楼楼内有五个宽敞明亮的大厅,风格各异。

一楼大厅的主题是“神话传说”。大厅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内容取材于《驾鹤登仙》的古代神话,兼取“昔人已乘黄鹤去”之意。古代传说,仙人王子安曾乘黄鹤经过这里,又传费祎在此驾鹤登仙而去,故得名“黄鹤楼”。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

二楼大厅的主题是“历史沿革”。大厅正面墙上有用青石板镌刻的唐代阎伯瑾撰写的《黄鹤楼记》,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厅中还陈列有唐、宋、元、明、清及现代黄鹤楼的六座模型,两侧为壁画,一幅为“孙权筑城”,另一幅是“周瑜设宴”。

三楼大厅的主题是“人文荟萃”。厅内陈列着一组大型陶瓷壁画《人文荟萃流千古》,再现了历史上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历代名人在黄鹤楼吟诗作赋时的情景。据说,在黄鹤楼一直流传着“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故事。李白被贬途经黄鹤楼,乘酒登楼,放眼楚天,诗兴大发,欲提笔题诗,突见崔颢诗,遂掷笔下楼,因此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说。后,李白至金陵(南京),作《登金陵凤凰台》诗以拟崔颢之《黄鹤楼》。今观二诗,未易甲乙,真敌手棋也。然,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爱君忧国之意远过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乡关之念。另,在李白所涉黄鹤楼的诗作中,脍炙人口的首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四楼大厅的主题是“传统风韵”。厅内陈列有李可染、李苦禅等当代书画名家游览黄鹤楼时留下的即兴作品。厅内还备有文房四宝,供游客泼墨挥毫。

五楼大厅的主题是“三楚精神”。面积达99平方米的题为《长江万里图》组画由十幅金碧重彩画组成,展现了长江的自然景观和文明史话渊源。厅内还有一副著名书画家费新我撰写的楹联:“临高台而极目,看大别垂杨,郎官春草,凤凰远岫,鹦鹉芳洲,写不尽万家烟景,更兼看帆随岸转,汉接天回,想仙人弭节归来,邂逅相逢应顾笑;沥浊酒以抒怀,问陶公战舰,庾令胡床,白石铮词,青莲彩笔,又谁知千载英雄,都付与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剩我辈当歌痛饮,苍茫独立自咏诗。”读之甚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之豪情。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上五楼的跑马廊,凭栏举目四望:东面,武昌城万户林立;南面,长江大桥车如流;西面,滚滚长江东逝水;北面,京广铁路一线牵。

阎伯瑾的赋好,崔颢的诗亦好,毛泽东的词更好:“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关于黄鹤楼

黄鹤楼坐落于海拔61.7米的蛇山顶,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分五层,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楼的外围有铜铸黄鹤、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

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关于黄鹤楼的得名,有“因山”、“因仙”两种说法。“因仙”一说曾有仙人驾鹤经此,遂以得名。一说是曾有道士在此地辛氏酒店的墙上画了一只会跳舞的黄鹤,店家生意因此大为兴隆。十年后道士重来,用笛声招下黄鹤,乘鹤飞去,辛氏遂出资建楼。这些神话传说很有趣,也很动人,但都不是黄鹤楼楼名真正的由来。历代的考证都认为,黄鹤楼的名字是因为它建在黄鹄山上而取的。古代的“鹄”与“鹤”二字一音之转,互为通用,故名为“黄鹤楼”。因山得名的说法为黄鹤楼得名奠定了地理学基石,因仙得名的说法却令赏楼者插上了纵横八极的想象翅膀,满足了人们的求美情志和精神超越需求。两种说法各具功能,以往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今后也必将彼此映照,共存于永久。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