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喜见图雅 而其人已如黄鹤
【作者】 张远山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2.12.25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T每逢年末,推荐年度十大好书、评选书界风云人物等等,已然成为读书媒体的 一项例行事务。$$ 在今年最后这期“独立阅读”,推出一组年终专稿,特约五位作家、学者回顾今 年各自的读书生活。我们无意在此评选书界风云人物或推荐年度十大好书,而是 希望藉此契机,每一位爱书的朋友都能稍作休整,回头望望,检点一番,在这一年里 自己读了哪些书,又有哪些收获。$$ 罗素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实际上,阅读也该是参差多态才好。没品 尝“奶酪”不是落伍,没遇见“蛋白质女孩”不是遗憾,没追随余秋雨“行者无疆”也不 必“千年一叹”。不惟排行榜是从,不惟专家意见是从,关键要有自己独立的选择、 趣味和心得。大家以此共勉。$E$$ 今年国内出版界乏善可陈,所以我今 年读的主要是旧书。不过在出版界颇有活 力的年头,我也一向以读和重读旧书为 主,辅以读一些已经抵抗住了数年时间淘 汰的半新半旧书,以及每天花数小时上学 术思想网站看贴子,以便与时代不太隔 膜。我认为,放着那么多一辈子都读不完、 反复读都读不通的不朽经典不读,却把时 间浪费在转眼就过气的水货上,决非明智 之举。$$ 对购书的金钱和读书的时间,我更 吝啬的是后者,虽然前者是我最大宗的 支出。买书时我并不势利眼,引起注意 的都买,但读书时我是斤斤计较的。有 些书买回家后,翻几页就永远不会再 碰,也不觉得是投资失败,因为这些书籍 未必比报刊高明,其价值仅够翻阅一下。 如果买了一本不值得读完的书,为了“物 有所值”而硬着头皮读完,那么追加投入 的宝贵时间,就该全部计入“逆差”了,弃 之不顾显然更为理性。当然大部分书买回 家,是打算细读的,但要排在一些旧书的 后面,因为每本书都可归入一个历史系 统,必须按我固有的读书计划慢慢排队, 所以也不急着读。$$ 大部分令人失望的书其实出于名家, 因为名家的力作可能仅有一两部,其他大 多是搭其成名之便车倾销的早年未精纯 之作和晚年才尽之作,震于盛名买回来, 未必值得细读。比如前几年读过葛拉西安 的《智慧书》,觉得不错。今年看见同一作 者的《英雄宝镜》(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 4月版),号称撷取了葛氏其他四部名著 的精华,未加考虑就买了,结果却大失所 望。可见即便大师,也往往代表作外无足 观。今年新读的旧书如林语堂之《苏东坡 传》(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温源宁之 《一知半解及其他》(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埃科之《 玫瑰的名字》(作家 出版社2001年版)等,谬赞者甚多,其实 多属于鸡肋。这类不太差也不太好的书最 令人泄气,你不会半途放下,但读完却所 得有限,甚至感觉有点“逆差”。我今年新 读的并非今年出版的好书有(重读的尽人 皆知的经典不列):《故事海选》(黄宝生、 郭良鋆、蒋忠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年版),这是《五卷书》之外的另一部印度 故事宝典,我盼之久矣。赫兹利特《燕谈 集》(严辉、胡琳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赫氏当年与兰姆齐名,现在 却鲜为人知,但我个人的偏嗜,却认为赫 氏远胜兰姆。另外还有钱穆的《国史大纲》 (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及明人谢肇淛的 《五杂组》(辽宁教育2001年版)等,限于 篇幅,恕不一一。$$ 今年出版的值得一提的好书计有三 本(仅限于我所经眼的)。$$ 第一本是夏天去敦煌购得的《敦煌 ──纪念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敦煌研 究院编辑,朝华出版社2002年版),内容 之丰富、印刷之精美令我爱不释手,是一 本我会反复重读和翻阅的好书,而价仅 98元,即使加一个零我也会买下。此书在 我逛过的敦煌市内乃至整个河西走廊的 书店里都没有,连莫高窟外的书店也没 有,似乎专供进入莫高窟内的参观者, 可能还是一项以票款赢余补贴印刷成本 的义举,给我一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温暖。$$ 另外一本是赠书《生命中不能承受之 重》(赛妮亚、梁祝编,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2年4月版)。揄扬赠书似有瓜田李下 之嫌,但我得到的赠书很多,近年来有超 过自购书的趋势,之所以不避嫌疑地称赞 它,是因为赠书被我弃之不顾的更多。而 且另外一个问题是,许多好书常常不受大 众欢迎,或者入不了书店采购者的法眼, 往往难以购得,获赠是令我惊喜的弥补方 式。本书副题是“中国小说七剑客”,入选 的七位小说家依次是:赵光鸣、北村、尤凤 伟、马建刚、王石、刘庆邦、阎连科。所选作 品大都不错,而全书压轴的阎连科《乡村 死亡报告》,更是一篇令人灵魂惊栗的不 朽杰作。读完全书,我认为“内容提要”所 说的“中国思想型作家的第一次集体登台 亮相,对当代中国文坛的健康发展会产生 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并非虚誉。$$ 最后一本是前不久买下就读完一遍 并且正在重读打算撰文评论的《图雅的涂 鸦》(现代出版社 2002年 11月版)。有人 把王小波称为“文坛外高手”,我想网上杰 出作家图雅可称为“纸媒外高手”。我 的看法是,图雅的成就不逊于王小波。 可惜中国的文学环境对天才具有极强的 杀伤力,以致王小波英年早逝,而图雅 在1993年7月上网后,于声名日隆的 1996年7月毫无预兆地突然消失,至今 再无音讯甚至生死不明──令人不得不 仰天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