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银行理财“逆袭”股市资金杳如黄鹤

银行理财“逆袭”股市资金杳如黄鹤

作者:朱凯 出版日期:2012.11.21 点击数:0

【作者】 朱凯

【报纸名称】:证券时报

【出版日期】2012.11.21

【版次】第C001版:C叠头版:市 场

【入库时间】20130130

【全文】

证券时报记者 朱凯

一位银行理财中心负责人曾经对记者表示了这样的担忧:一旦股市好起来,势必分流银行理财的资金,我们的好日子也就到尽头了。

可现在却更像是一个“逆袭”——股市久久不见起色,而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及规模均处于“黄金期”。据Wind资讯数据,在银行间货币市场资金面维持宽松的大背景下,今年10月以来大多数稳健型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均出现明显抬高。

统计显示,截至上周,股票类银行理财产品发行12款,债券类产品271款,利率类产品333款。仅从类型来看,股市不振导致财富效应缺失和人气低迷,而与宽松资金面紧密相关的债券、利率类品种则大行其道。而反观股市,昨日两市成交不到700亿元,创出了近4年的地量。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李迅雷近日称,利率市场化才是导致股市长期下跌的最大原因。这是因为随着理财产品、企业债等固定收益产品越来越多,利率水平被抬高了。过去股市保证金有增有减,如今则一去不复返。

对此,北京某券商策略研究员指出,此观点稍有偏颇但不无道理。股市与债券货币市场的基本面驱动因素相反,其跷跷板效应本来就存在。再加上上述固定收益品种收益率水平不断抬升,无形中使得市场对股票的无风险收益要求也提高了。这与当前股市面临的信用压力形成鲜明对比,其他类别投资的稳健收益加速了股市的人心涣散。

这其中,央行谨慎的货币政策取向无疑也为市场的保守操作提供了“借口”。中国股市一向仰仗“刺激”,缺乏刺激即缺乏上涨的动力。记者熟识的一位江苏某银行投研人士,其个人曾经也是忠实的股民,但今年一季度就已经全部清仓,改投自己银行的理财产品去了。

今年以来央行的变化其实很明显。年初至今停发了以回笼短期资金为目的的央票,到了端午节以后便隆重推出逆回购手段——市场需要多少资金就投放多少,绝不多给,期限上也仅限于7天、14天、28天等短平快的操作。从今年以来的7天回购利率曲线来看,较往年显得更为平稳,大起大落明显减少。这表明,央行谨慎保守的操作倾向至今未变。

与银行理财等相似,央行公开市场逆回购的频繁使用,其实也属于利率市场化的一种形式。难怪李迅雷会公开声称,利率市场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整个市场利率水平抬升,是导致股市下跌的最大原因之一。

从本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来看,已较前几周出现缩量,仅有2420亿元。昨日央行通过7天和28天逆回购操作,分别投放了690亿元和450亿元资金,中标利率均与上周持平。

而反映银行间市场资金价格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11月初至今均维持低位,1天Shibor已连续13个交易日处于3.0%以下,7天Shibor亦在3.4%以下波动,总体宽裕未改。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