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诗人黄鹤龄笔下的晚清社会描述
【作者】 刘荣平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5.11
【版次】第9版(两岸经合)
【入库时间】20130610
【全文】
有关两岸诗歌交流史,遗憾的是,晚清时期台湾著名诗人黄鹤龄的诗集钞本《不暇懒斋诗钞》未引起台湾研究者的注意,然而,他的诗歌却大量反映了台湾航海、气候、地震、风俗、文化、古迹、民生、兵事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可以说,是道光末至咸丰年间台湾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面对道咸年间台湾世风日下、民生凋敝的状况,他提出重教化、贵树艺、勤桑麻的救世主张。
黄鹤龄,字浣云,广东嘉应(今梅州)人,生活在清道光、咸丰年间,曾赴台湾襄幕十余年。其师莫友堂,其弟子丁绍仪对其事迹稍有介绍。如莫友堂《屏麓草堂诗话》载:“黄生名鹤龄,字浣云,籍粤东。尊人某公为闽参军,遂侨寓焉。嘉庆壬戌,予下榻沈荫士书斋,浣云其襟子也,因附学。聪慧而醇谨,勤学而好问。功课毕,尝以《康熙字典》请讲解,如是者五六年。既冠,以母老家贫去,习度支,今则拥巨席为上官宾客,且有年矣。”
据史料记载,其年轻时即弃学经商,后赴台湾知府仝卜年幕,一生未做官,著有《不暇懒斋诗钞》,劫后尚存12卷,现藏福建图书馆,该馆定为善本。有正楷钞本,凡8册,另有行草钞本,1册。其行草钞本有陈宇跋,此跋详细论及了黄鹤龄未能做官的原因,乃在于其“磊落”之性情不适合在官场发展,并揭示其诗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
《诗钞》中颇多关乎台湾的诗作,如《渡海歌》、《守风》、《海外元日》、《九月二十六日飓风达旦悸不能寐走笔作此》、《游安平红毛旧城慨然有作六月十九日》、《赤嵌杂咏》、《海醮词有引》、《赤嵌行效元白体》、《募勇词》、《赤嵌楼一名红毛楼》、《十月朔夜半地震不寐赋此》等等。
黄鹤龄是丙午年(1846)二月,渡海入台,在台襄幕十余年。自丙午至丁巳年诗均作于台湾,写其在台湾所见所闻所感。《渡海歌》写其渡海赴台,编在丙午年诗的开始部分,此诗前的丙午年诗仅有9首,中有《余将有赤嵌之行月舲亦归金华作此赠别》、《赴蚶江》,是写其将赴台湾之事。《十月朔夜半地震不寐赋此》写台湾地震事,编在丁巳年诗的结束部分,后仅有11首诗。据笔者统计,自丙午至丁巳年诗仅有数十首与台湾没有关系,其余均与台湾有关。
黄氏诗歌还特别注重对台湾古迹的描写,这主要集中在对赤嵌楼的咏叹上。赤嵌楼在今台湾省台南市北部,创建于1650年。原为荷兰人侵台时筑的内城,名普罗文萨堡,又名红毛楼。1862年被地震所毁,1879年重建。楼两层,雄伟壮丽。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后曾以此为承天府。黄鹤龄所作《赤嵌楼一名红毛楼》即追溯了赤嵌楼沧桑巨变的历史,发思古之幽情。
黄氏诗歌也极其关注台湾社会的种种情状。台湾风俗是黄氏诗歌很是注重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海外元日》即表明了诗人对台湾深山处民风淳朴的欣赏与羡慕。其作于壬子年七月二十八日的《即事》诗,也具体描写了台湾社会的一些风俗。
应该说,黄氏诗歌对台湾民生凋敝的情况再三措意,诗人在《赤嵌杂咏》有全方位的写实。此诗写到台湾地瘠民贫、兵嚣民动、商业凋敝、课税无准、居无定所、娼妓颇多、游手从军等社会众生图像。此外,黄鹤龄的诗歌还特别写到台湾的兵事。如《海上从军行》即写到台湾班兵优越的生活、临阵脱逃的丑态、巧获军功的手段。班兵生活上有所优待,打仗却排在最后等情况。
黄鹤龄的诗歌敢于实写台湾之事,这与他的“激昂有不可一时之概”的个性和品格有关系。黄氏诗集所收《附新吾原赠》,是其友人安徽六安州人江新吾的赠诗,诗云:“先生砥柱立中流,欲挽颓波风格遒。秾纤诡辩扫除尽,康庄大道驰骅骝。”对黄鹤龄来说,这是一个恰当的评价。遒劲正是黄氏诗歌的风格特征。至于黄氏诗集中大量赠答之作,主要是出于应酬,在黄氏诗集中不占重要位置。刘家谋的《海音诗》、《观海集》,今之研究者重其注不重其诗,一定程度上说,二书中的诗歌成就有限。而黄鹤龄注重的是诗歌本身的创作,用注较少。倘用刘家谋二书中的注去注黄鹤龄的诗歌,就会有相得益彰遂成全璧之感。
(作者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