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白云黄鹤的故乡梅花绽放的江城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9.09.08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冯天瑜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著名历史文化学家
近悉我市一批正当盛年的画家笔走龙蛇,抒写武汉胜迹风景。十六位画家的数十幅作品,风格各异,豪放与婉约辉映,激慨与幽思并蓄,透现出这座名城山川之雄阔、历史之深邃、人文之渊富,可谓笔下乡关,情彩斐然。浏览画作,不由引动我的怀乡遐想。
20世纪初叶,从18年湖广总督任上擢升内阁大学士、入参军机的晚清名臣张之洞(1837-1909),得悉门生故吏要在面临长江的黄鹄山(即蛇山)建“风度楼”,以纪念其在鄂勋业,张氏以为“万万不可”。他函复曰:“此楼关系全省形势,不可一人专之,务宜改换匾额。”而该处形胜,正合《晋书·刘弘传》“恢弘奥略,镇绥南海”语意,张氏建议改称“奥略楼”,并以此三字题写匾额,后来还为是楼拟撰楹联:
昔贤整顿乾坤 缔造多从江汉起
今日交通文轨 登临不觉亚欧遥
自古以来,黄鹤楼及周边诸楼楹联无数,写景抒怀、纵横八极,精彩者不少,然将江汉交会的武汉在全国的枢纽地位,从历史纵深度和全球广阔度加以界定,则莫过此联。
中国的自然地理中心约在甘肃中东部,而经济地理、人口地理中心则在湖北。以湖北省会武汉为圆心,以1000公里为半径,北京、天津、沈阳、大连、青岛、上海、台北、广州、香港、澳门、南宁、昆明、重庆、成都、西安、兰州、呼和浩特等大都会,皆在圆圈近侧。这雄辩地显示:武汉恰处中华之“中”。武汉发生的种种历史壮剧(如辛亥武昌首义、保卫大武汉等等)皆与此相关,也证明张之洞“整顿乾坤”“ 多从江汉起”之议,决非虚语。
武汉的另一个鲜明特色是——巨龙般的长江横贯全境。中国最大的水系长江,干流总长6300公里,流经湖北1061公里(全线通航),最长支流汉水在武汉注入长江,故武汉北接汉中豫南,南纳洞庭潇湘,上衔巴、蜀、滇,下贯皖、苏、沪,成为中国内河航运枢纽,所谓“江汉西来于此会,朝宗东去不须分”。充沛而又广延的长江水系,使这里“占水道之便,擅舟楫之利”。清初思想家熊伯龙称汉口为“九省通衢之地”。《大清一统志》说:“汉镇适当五达之衢”。《汉口丛谈》则谓“七省要道”、“九省通衢”。后人沿用武汉“通衢”说不辍,反映了近古至近代交通地理的实情。当代交通走势、物资聚散情形发生变化,武汉也在新格局中再造其水、陆、空“通衢”地位。
长江、汉水穿行武汉,诗仙李白赞之曰“江城”;东湖、南湖、月湖、马沧湖等湖泊星罗棋布,人称“湖中城,城中湖”;而跨越江汉的多座桥梁,又为武汉赢得“桥城”之名。武汉这种种佳号,皆得于水之所赐。淡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首要资源,重要性只有空气可与比拟,连石油都不能并肩。而武汉是中国富水区集结点,水域率、湖泊率居全国城市首位,人均淡水拥有量居世界各大城市前列,这为武汉提供巨大的发展潜力。至于江河行地之雄阔,湖光山色之娟秀,更使楚风汉韵兼具壮丽与柔美。
具有优越地理条件的武汉,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其进程如同长江奔腾,不舍昼夜。
武汉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优雅、丰赡的楚文化是其深广根系。近代以来,文教科技又获长足进展,今日的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三位,拥有各类科研机构687家,专业技术人员45万,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数十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40万人以上。
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实施沿海沿江发展战略,武汉1992年成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其江海枢纽功能凸显;1999年开始实施西部发展战略,其承东启西战略支点的地位日渐彰显。21世纪初叶,“8+1”武汉城市圈建设展开,因其区位优势明显、淡水资源丰富、交通发达、腹地市场广阔、科教实力雄厚,已被海内外有识之士称作21世纪世界最有发展前途的超级城市圈之一。
武汉,白云黄鹤的故乡,梅花绽放的江城,正从幽远的历史走出,迈向想望中的未来……愿画家的神来之笔,留下逝去的印象,而美丽正蕴藏其中,正如永远年轻的普希金所说: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是过去,而那过去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