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品藏悟语 空余“黄鹤” 田 可

品藏悟语 空余“黄鹤” 田 可

作者: 出版日期:2010.10.17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北京日报

【出版日期】2010.10.17

【版次】第08版(副刊·品藏)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民国时期奥略楼照片

奥略楼建成于清朝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是原湖广总督张之洞升任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后,门生僚属集资为纪念他而在蛇山黄鹤楼遗址附近修建的。

清朝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原湖广总督张之洞调任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在离鄂赴京上任之后,他在湖北的老部下和门生故吏,为纪念他治鄂期间的政绩,决定在原黄鹤楼故址附近的黄鹄山(即现今蛇山)顶聚资建造风度楼。

楼成之后,张之洞据《晋书·刘弘传》中“恢宏奥略,镇绥南海”字句,改名奥略楼,三字亦为张之洞手书。奥略楼于1955年因修建长江大桥而被拆除。

奥略楼高三层,楼体呈矩形,其建筑造型与黄鹤楼有某些相似之处。且奥略楼仿悬了黄鹤楼“南维高拱”匾额,挂了“大江东去”、“爽气西来”的对联,又坐落在黄鹤楼遗址附近,因此让人很容易误认为它就是黄鹤楼。事实上,奥略楼在民间被当作黄鹤楼的误传,由来已久,在这幅民国时拍照的老照片左上角处可以清楚地看到“武昌黄鹤楼”的字样,同时也可以看到奥略楼上悬有“奥略楼”三个大字的横匾,十分醒目。可见,当时的人们显然是把奥略楼误说成黄鹤楼了。

前人把奥略楼误说成是黄鹤楼,后人更是如此。在毛泽东主席的诗词中有一首《菩萨蛮·黄鹤楼》一词,这首词写于1927年,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1927年春,毛泽东在武昌蛇山登上奥略楼,因登高触景、感怀国事,故写下《菩萨蛮·黄鹤楼》的咏怀之作。该词因登临而发,又题为《黄鹤楼》。不过此时的黄鹤楼已毁43年,空余其名,而坐落在其遗址附近的正是奥略楼。可见,毛泽东也误将奥略楼当成了黄鹤楼。1957年9月初,毛泽东视察武汉长江大桥时问起黄鹤楼,陪同的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回答说,黄鹤楼因修建大桥拆了,现在正计划重修。毛泽东接着说:“应当修,这是历史古物。”显然,连王任重这位黄鹤楼故地的最高首长,也误把奥略楼当作早已不存在的黄鹤楼了。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其旧址在武昌蛇山的黄鹤矶(一作黄鹄矶)上,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筑城为守,建楼以瞭望。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千余年来,黄鹤楼虽命运多舛,屡建屡毁,仅清朝就重修4 次、补修4次。因此,黄鹤楼的规制、形状迭有沿革。唐代以前只是木结构的两层高楼,宋代以后则变成三层,仍为木结构建筑,共有翘角30多个,造型优美,结构精巧,气势辉煌。

黄鹤楼最后一次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的大火。这场大火,把黄鹤楼烧得荡然无存,只留下一个铜顶。从清光绪十年(1884年)焚毁至1985年重建落成,在这一百年间,黄鹤楼是不存在的。

改革开放后,1985年这座名楼在被毁100年之际,又以崭新的姿态耸立在武昌蛇山的高观山上。楼层由原来3层变成5层,加上5个夹层,实际为10层;高度达51米,比往昔高出一倍多。新修的黄鹤楼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楼阁式建筑物,屋顶和屋檐面上均为黄色琉璃瓦,全楼由72根大圆柱支撑,楼外翘角60多个昂然向上,可谓雄奇壮丽,令人叹为观止。

不过,一些去过黄鹤楼的朋友常有抱怨说,今楼不如古楼,登临无趣味。因为今楼是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仿古建筑,内中甚至还建有电梯,让人添了不少的遗憾与无奈。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