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12345”:残疾人管理员破解管理难题 □黄鹤

“12345”:残疾人管理员破解管理难题 □黄鹤

作者: 出版日期:2011.02.20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中国新闻出版报

【出版日期】2011.02.20

【版次】第3版(农家书屋)

【入库时间】20111130

【全文】

农家书屋残疾人管理员工作,是江西省农家书屋建设中的一项大胆的探索,也是省局工作中的一个特色与亮点。江西省新闻出版局经过不断的摸索,初步形成了一个“12345”的工作运行格局。

“1”一个特殊的群体, 成为书屋管理员的适当人选

江西农家书屋为什么与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结缘?这是省局从实际出发作出的选择,也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有效方法。

建立之初,省局考虑到残疾人是一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特别困难的社会群体,是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重点人群。江西现有100个县(市、区),有276万残疾人,平均每个县有2万多名残疾人,而且80%在农村。从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中选择1.7万多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作为农家书屋管理员,是可行的,也是管用的。这既是扶残助残的需要,也是农家书屋管理的需要。

省局还发现残疾人管理员的稳定性强。农家书屋管理员最关键的是需要稳定,越稳定,对农家书屋管理越有利。农村健全的劳动力大都外出经商务工,流动性强。而残疾人外出谋生困难,农村就业机会又少。因此,将农家书屋管理员作为一个公益性岗位提供给残疾人就业,让他们在家门口有个事做,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同时,农家书屋的管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些肢体轻微残疾的有文化的青壮年完全能够胜任,而且劳动成本较低,是农家书屋管理员比较现实的选择。

让残疾人担任管理员,能够较好地解决报酬问题。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残疾人事业,在残疾人就业与培训上每年都有大量的投入。安排残疾人担任管理员,报酬可以从残疾人项目经费中解决,不需要增加新的投入。

最后,省局发现能够借助残联组织对管理员队伍实施有效管理。我国残联组织机构健全,功能完备,具有较强的组织执行能力,能够为农家书屋管理员队伍建设提供有效的帮助。

2009年4月,省局在检查验收第一批农家书屋时,发现新余、九江等市县的一些行政村自发聘请残疾人管理农家书屋,并且把书屋管理得很好,这使省局从实践中进一步受到启发。

“2”两个民生工程一起做,提供了破解难题的新思路

2009年6月,省局正式提出与省残联合作,选聘残疾人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将农家书屋与残疾人就业两个民生工程一起做,省残联给予了积极响应。两家就此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在九江、新余两市的多个农家书屋试点,完成了可行性论证。提出了“由政府购买农家书屋管理员公益性岗位、安置农村残疾人就业和解决农家书屋管理问题”的合作项目,项目经费从残疾人就业与培训经费中列支。省局各自向分管的省领导作了汇报,得到省领导的支持。同年9月,省政府同意从2010年残疾人就业项目经费中划出480万元,用于购买农家书屋管理员岗位。2009年12月,两家联合下发通知,确定2010年全省首批选聘2000名残疾人管理员,每人每月津贴标准为200元,并对残疾人管理员的选聘条件、程序、职责都作出了规定。2010年下半年,江西省政府办公厅还专门转发了省残联、省新闻出版局等17个部门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置符合条件的残疾人,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方式解决报酬问题。

2011年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已经确定全省农家书屋残疾人管理员增加3500名,总数达到5500名,占全省同期11835个农家书屋的近一半。管理员津贴由每人每月200元提高到300元。省财政为此安排年度专项开支1980万元。此举为建立稳定的管理员队伍、管好用好农家书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三个公益岗位一身兼,找到了稳定队伍的好办法

在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发挥残疾人管理员的作用,同时进一步推动农村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残联与新闻出版部门一起又提出了一个“三合一”的模式,即农家书屋管理员、村残协委员、村残疾人康复委员三个“公益性岗位”合三为一。这样大大增强了公益性岗位的合力,也得到广大农村残疾人的积极响应,普遍认为农家书屋管理员既是一个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职业,也是个体面的岗位,政府购买公益岗位给残疾人,既体现了对残疾人的关心,也为残疾人服务社会提供了一个良好机会。过去村里残疾人工作没有固定场所,也难以落实专人管理。残疾人管理员进入农家书屋后,同时把村残协委员和康复工作兼任起来,为村级的残疾人工作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把整个残疾人工作都带动了。

2010年12月,省局两家又联合发出补充通知,明确将选聘农家书屋残疾人管理员与村残协委员、康复员合并进行。

“4”四个部门齐协调,建立一套完备的工作机制

要做好农家书屋残疾人管理员工作,需要依靠新闻出版、残联、财政、劳动就业保障四个部门的协调与配合。两年来,省局积极与其他部门协调与磋商,边实践边完善,形成了一套工作机制。

一是新闻出版与残联协调,确定残疾人管理员使用计划。新闻出版部门负责根据农家书屋建设进度提出残疾人管理员使用计划,与残联一起下达残疾人管理员指标数。残联按照“以屋找人”的思路,推荐残疾人管理员。

二是残联与财政部门协调,确定残疾人管理员经费保障计划。残联根据与新闻出版部门联合确定的残疾管理员使用计划,向财政部门申请本项目的经费额度。财政部门作出预算安排,并随劳动就业保障经费整体下拨。

三是劳动就业保障部门与残联协调,建立残疾人管理员津贴发放渠道。

四个部门联动,构成完整的工作机制,保障残疾管理员工作有序开展。

“5”五个环节把好关,打造一支称职的管理队伍

一是把好预选关。省局规定残疾人管理员入选条件为:肢体轻度残疾、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热心公益事业。选拔程序为村委会推荐、乡残联初审、县残联和新闻出版局共同审核批准、报市残联和新闻出版局备案。

二是把好培训关。由县残联和新闻出版部门共同组织残疾人管理员培训,将培训计划和经费列入当地劳动就业保障部门的农民工培训规划。县残联负责培训的组织与保障,新闻出版局负责培训内容、师资和考核。并由两家共同核发农家书屋管理员上岗证。省局和省残联将上高县和乐平市(县级市)两地作为样板,进行重点跟踪与扶持。2010年4月在两地分别举办了残疾人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班,建立了农家书屋残疾人管理员的培训模式。2011年省财政又专门拿出920万元培训经费培训7000名残疾人,其中包括5500名农家书屋管理员。

三是把好上岗后管理关。残疾人管理员上岗后,由县图书馆负责农家书屋业务管理,检查落实农家书屋管理制度情况,指导图书保管和开展阅读服务。

四是把好津贴发放关。县残联将本项目经费从县劳动就业部门单独划出,打到各乡残联建立的专用账户上,由各乡残联负责将津贴发放到管理员手中。通常每季度发放一次。2010年农家书屋残疾人管理员的津贴,均于年底前发放到位。

五是把好考评关。县级新闻出版局每年对农家书屋管理员考评一次。主要考评资产保管、书屋开放、借阅服务三个方面的情况。对考评不合格的残疾人管理员,会同残联将其辞退。2010年11月,省局农家书屋办公室与省残联组成联合调研组,对农家书屋残疾人管理员工作绩效进行了考评。调研显示:残疾人管理员对加强农家书屋管理与使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是保证了书屋的开放时间,方便了村民借阅图书,改变了农家书屋“铁将军把门”的现象;二是农家书屋资产管理得到了加强,人为的图书流失现象大大减少。残疾人管理员纷纷表示:“我的岗位在农家书屋,图书就是我的饭碗。图书丢失了,我的岗位就丢失了。我一定会把图书保管好,为村民读书服好务。”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