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驮我游皋亭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04.15
【版次】第04版(副刊)
【入库时间】20130630
【全文】
孙 欣
杭州,是部读不完的“神话连续剧”。
近与民间文学家吴关荣先生笔谈,恭听他津津乐道江干区丁桥镇皋亭山麓旧有黄鹤楼的故事,乃“崭绝一峰秀,黄鹤呈奇容”呵!更绝是,皋亭黄鹤楼比武昌黄鹤楼问世早一千年有余哩!
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吴先生在天方夜谭为家乡吹嘘?也许他钻进了神话天国成为国民?也许……
众所周知,雄踞武昌蛇山黄鹄矶上黄鹤楼,乃是座历史悠久、名扬四海、誉满天下的“江南三大楼阁”一绝!经近五年复建工程,在1985年6月完工,她以清楼办蓝本,蓄宋楼雄浑、元楼堂皇、明楼隽永的神韵,比历史上规模是取大的清楼高出二十米。其外部给人以神奇之感,内部五层分别表现不同的主题:第一层表现神话;第二层彰显历史;第三层谱写人文;第四层突显传统;第五层则标志永存。登上五楼凭栏远眺,大江东去,一桥飞架、武汉三镇尽收眼底。妙哉!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今天,在名不经传的小山丘上冒出一座“黄鹤楼”,而且比武昌黄鹄矶上的黄鹤楼(公元223年)还早一千年之多(公元前1300~771)!在下真五体投地佩服民间文学家奇异想象和“大头天话”的本事,若崔颢九泉有知,又能作何感怀绝唱……然而,查考先人留下的“雪泥鸿爪”史料,在南宋《咸游临安志》卷九记载:“在仁和县旧治东北之东北三十八里,旧有黄鹤楼,高约百余丈,巅人龙池……”,“但看黄鹤山顶云,仅作白龙潭上雨”。后有《杭州地名志》和《江干地名志》考证:“黄鹤山,又名元宝山,在青龙山东北,海拔318米,相传仙人黄子安在此乘鹤,遂名黄鹤山。”
读民间流传版本:在中古时代(商、周),黄子安游天下到皋亭山,见此秀山好水恋居,播种老姜,由此有传袭至今名闻遐迩的“天下老姜出皋亭”的品牌;他悬壶济世,造福乡里,深得民爱。在其功德圆满之日,恰逢姜子牙医扶明主文王建立大周皇朝,并在代周文王登临封神台,册封众神之前,亲自上表奏请天帝:降诏黄子安位列仙班,上天庭理事。天帝应奏,即当下旨,命黄鹤飞抵皋亭接黄子安入天宫……在他乘鹤飘然升空的地方,先民为缅怀崇拜道仙黄子安,“巧借活树起鹤楼”,名曰“黄鹤楼”。祈愿欲盼道仙黄子安乘鹤返皋亭……
实可叹,曾经沧海难为水,黄鹤楼多经坍毁重建,人们焚香翘首盼望……然而,吴越王钱缪为抵御外敌修建皋亭十里兵,致使黄鹤楼遭厄,皋亭山麓从此成了历代兵戊格斗的沙场……直至民国成为笕桥机场护卫幅射圈的屏幛。呜呼!黄鹤楼与其说是被历史长河湮圮,倒不如说遭不义战火烧毁。黄鹤一去不复返,只留雪泥鹤爪痕。
毋庸讳言,无论是中古时代皋亭黄鹤楼,还是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武昌蛇山军事瞭望哨楼后誉名黄鹤楼。“一切文物都是万来的无名氏所逐渐的造成。”(鲁迅语)黄鹤楼与女娲补天,大属治水,羿射九日,嫦娥奔日,精卫填海……是异曲同工,都是反映当时先人美好愿望,向往和谐世界,先人们凭丰富的想象,以幻想形式主义,往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成就了天人合人“的越自然的古神话,书写了世界文化中独特的中华民族古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后世留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我国民间文字艺术上浪漫主义的源头,现化文学艺术艺术的母亲。君不见,我国文学史上那些杰出的诗人、作家,他们那种愤世嫉俗、追求理想、渴望自由光明可贵精神,莫不受到神话的熏陶滋育,以其“永久魅力”,教育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神话彰显的真、善、美,惩恶扬善正义之道,支撑着中华民族大厦永不倒。今天 ,航天飞船入天宫,黄鹤飞入寻常家,驮我游十里皋亭,已不是“白云千载空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