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已乘黄鹤去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06.06
【版次】第13版 (尚品?阅读)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书斋独家】 黄绍坚 2009年11月23日,随着翻译家杨宪益先生的辞世,一个以“信、达、雅”为标准的翻译时代宣告结束。 杨宪益先生,1915年出生于天津一个官宦世家,从小接受过良好的国学和西学教育,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精通中文、英文、法文、拉丁文和希腊文等。据《书屋》杂志2010年第4期谷鸣《杨宪益夫妇的译事》一文介绍,杨先生从外文翻译成中文的重要作品有:古希腊戏剧家阿里斯托芬的喜剧《鸟》、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诗歌集《牧歌》、古罗马戏剧家普劳图斯的喜剧《凶宅》、英国剧作家萧伯纳的戏剧《恺撒和克莉奥佩特拉》和《匹克梅梁》(卖花女)、法国作家凡尔纳的《地心游记》,以及众所周知的荷马史诗《奥德修纪》和法国中世纪史诗《罗兰之歌》等。同时,杨宪益先生和其英籍夫人戴乃迭合作,从中文译成外文的作品,“大致翻译了一部中国文学史”,包括《诗经选》、《楚辞选》、《史记选》、《汉魏六朝诗文选》、《唐代传奇选》、《王维诗选》、《陆游诗选》、《宋明评话选》、《长生殿》、《儒林外史》、《红楼梦》、《聊斋故事选》、《老残游记》、《鲁迅选集》(一至四卷)、沈从文《湘西散记》、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贺敬之和丁毅《白毛女》、赵树理《三里湾》、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张洁《沉重的翅膀》、古华《芙蓉镇》和新凤霞《新凤霞回忆录》等。此外,杨先生和夫人还翻译了昆曲《十五贯》、京剧《打渔杀家》、《白蛇传》、川剧《柳荫记》、《拉郎配》、评剧《秦香莲》、粤剧《搜书院》、闽剧《炼印》、话剧《赤道战鼓》、张寿臣《单口相声选》、撒尼族长诗《阿诗玛》、壮族歌剧《刘三姐》等等一长串。 大家,就是大家。 光是我抄出来的这些有限的书目,据我了解,中文系一半以上的教授还没通读过呢。至于这些教授们能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大伙儿闭着眼睛都能猜到。以我自己有限的接触为例,我还见过一些连话都说不清楚的中文系教授和外文系教授。有一回,当着某位外文系教授的面,我就不客气地挖苦说:“您翻译的作品,我实在读不懂,还不如读英文原版呢――至少我知道它说什么。”结局可想而知,对方暴跳如雷。 不管他们如何暴跳,我还得说,好的翻译家,一方面须精通母语(中文),一方面自然须精通对方的语言二者缺一不可。 在《去日苦多》一书中,难得地,杨宪益先生谈到他学习英语的体会:“最好在初学英语时,要尽量忘掉原来熟习的汉语系统,不要通过母语――汉语系统去学英语,不要被先入为主的汉语系统所阻拦。这样学起来要快速容易得多”…… 《去日苦多》一书,当然可以被视为向来谦逊的杨宪益先生一生的小结。但其实,杨先生曾写过一部准回忆录《漏船载酒忆当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4月版)和一部回忆自己夫人戴乃迭女士一生的书《我有两个祖国――戴乃迭和她的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他还出过一部诗集《银翘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版),其中几首,我非常喜欢,如《1968年4月下旬某夜遭逮捕口占一律》:“低头手铐出重围,屏息登车路向西。开国应兴文字狱,坑儒方显帝王威。官称犯罪当从罪,君问归期未有期。同席囚徒早酣睡,屈身挤卧醉如泥。”如《无题》:“母老妻衰畏远行,劫灰飞尽古今平。莫言天意怜幽草,幸喜人间重晚晴。有酒有烟吾愿足,无官无党一身轻。是非论定他年事,臣脑如何早似冰。” (杨宪益:《去日苦多》,青岛出版社,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