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黄鹤”为何一去不复还

“黄鹤”为何一去不复还

作者:姜磊 出版日期:2006.07.03 点击数:0

【作者】 姜磊

【报纸名称】:威海日报

【出版日期】2006.07.03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2006年我市高考本科上线6082 人,上线率为34.29%,人口万人比为 24.56,本科上线率和人口万人比连 续13年居全省第一。$$ 教育战线为此高兴,人事部门却 有另外的想法。$$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毕业回 到威海的威海籍本科生,只占2001 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的1/3;而在本 科一批上线的1820名威海毕业生 中,回威海者更是凤毛麟角。$$ 2005年,乳山市面向社会招收语 文、数学、英语等各科目教师,只招到 6名本科生,本地生源无一人应聘。$$ 有人把这种现象叫“抽水泵效 应”:高考就像一台抽水泵,把我市的 优秀学子不断地给“抽走”。$$ 对此情况,市社科联副主席刘昌 毅表示了自己的担忧:“威海是教育 大市,但教育培养的优秀人才却只出 不进,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一本”生毕业去哪了$$ 小许是荣成人和镇人,2000年 从荣成二中以本科一批的成绩考上 了山东大学计算机系。2004年大学 毕业时,小许没有选择回威海,而是 签到了国内著名的网络公司深圳华 为济南分公司。小许说,每个人都希 望学以致用。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是国内同行业中的佼佼者,在这家公 司自己干得很充实,找到了属于自己 的位置,自身价值得到了很好的体 现,“而威悔却找不到这样的公司”。 小许告诉记者,深圳华为除了能提供 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之外,工资待遇 也是吸引他留在那里的原因之一。深 圳华为济南分公司给刚毕业的大学 生开出的月薪是2000元,今后会随 着个人的贡献不断上涨,小许对此比 较满意。$$ 小许告诉记者,他们班当时考上 “一本”的有十几个人,而现在回威海 的只有两个人。$$ 同样是荣成人的小姜2000年毕 业于荣成一中,他告诉记者,他们班 当时考上“一本”的有二十几个,可回 威海的只有他一个。$$ 6月29日,记者在威海一中采访 了有20余年教龄的办公室主任苗芃。 苗主任说:“每年一中都有四五个考 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可没有一个回 来的。20多年来,我教过的考上‘一 本’的学生有三百多人,可回威海的 一共也就20多个。”$$ 据统计,从1996年至今,虽然我 市本科上线率连续13年居全省首 位,但随着国家就业政策的放宽和人 才流动的自由化,回威就业的本地生 源正在逐年减少。$$ 优秀学子为何不愿归乡$$ 威海一方面向外输出了大批优 秀考生,另一方面,自身却处在对优 秀大学毕业生的“饥渴”状态,那么这 些学有所成的本地优秀生为何不愿 回乡就业?$$ 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宋宗强告诉 记者,以教育系统为例,威海每年大约 需要100余名本科毕业生充实到各普 通高中,尽管招聘时报名火爆,也不乏 一些优秀的本地生,可一到3月份考 研成绩公布后,这些本地毕业生就不 见了踪影。宋宗强介绍说,这些本地毕 业生大都选择了考研或到济南,青岛 等大城市或经济发达的城市就业。近 年来,我市的教师资源主要来自我省 西部地区的一些二、三类院校的毕业 生,而像山师、曲师这类院校的本、外 地毕业生都很少能引进来。$$ 刘昌毅分析说,许多“一本”毕业 生普遍认为,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多, 选择范围大,而小城市没有用武之 地,这是他们不愿回威海就业的主要 原因。小许就告诉记者,威海虽然气 候宜人,环境优美,又是自己的家乡, 可并没有吸引自己发展的创业环境, 如缺少吸引人才的载体、薪酬偏低、 信息不畅等等。$$ 苗芃也对记者说,每年春节,她 都会和那些考上“一本”院校的学生 聚会聊天,她也曾问过学生们毕业时 为什么不选择回威海,“学生们都吃 惊地反问,回威海干什么?大城市经 济发达,有潜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 多,吸纳人才较容易,城市功能完善。 文化氛围浓。比较之下,怎么让我们 选择威海?”苗主任无奈地说。$$ 除了城市整体大环境不够优化 外,采访过程中,记者也了解到。用人 环境和用人机制存在的各项薄弱环 节,也是不能吸引“一本”毕业生回威 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市人事局毕 业生就业科科长丛浚川说,威海很多 企事业单位在用人上仍存在讲资历、 不敢用新人,对新人不信任,不敢委 以重任的现象。刘昌毅也认为,一些 企事业单位对人才普遍存在有用可 以利用、利用而不重用的落后思想。$$ 如何才能让他们学成归来$$ 越来越多本地培养的“一本”生走 了出去,却回不来,给威海带来了人才 空缺和发展瓶颈。日前公布的全市第 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在我市全部 第二、三产业单位的近90万从业人员 中,每百人仅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 0.2人,大学本科学历者5.6人。$$ 随着威海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 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如何让本地 “一本”生走出去并返回来,成了目前 亟待解决的问题。$$ 刘昌毅告诉记者,1999年,他随 团到温州正泰集团考察,该集团生产 的低压电器占了全国的半壁江山, 1998年的销售收入已达100亿元。 集团老板南存辉只有初中文化,却网 罗了20名博士和210名硕士,人们 问他是如何做到的,他说:“我用1个 亿的销售收入养活他们。”刘昌毅说, 只有形成爱才、用才的思想,才能吸 引更多的“一本”生回到家乡。$$ 宋宗强也认为,要吸引人才,留 住人才,首先要完善人才政策,努力 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 有效机制和良好环境。实行更加积 极、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建设最有 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载体。为智力增 值创造更加优越的条件和氛围,吸引 更多的“一本”生回威创新创业。对已 有的人才政策要狠抓落实,保证兑 现,给已回来的毕业生提供信心。$$ 丛浚川说,大量“一本”毕业生涌 向大城市,其实并不完全都能各得其 所。但他们宁愿选择在大城市隐形就 业也不愿回威海的主要原因是,觉得 威海没有吸引和吸纳他们的地方,没 有能够让他们一展才华的处所;不少 企事业单位仍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 城市经济活力不够等。所以,优化城 市软硬环境,提高城市整体竞争力, 给人才合理定位、施展才能的空间, 才能吸引留住大批人才。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