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黄鹤的油画山水世界

黄鹤的油画山水世界

作者: 出版日期:2010.05.28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三峡日报

【出版日期】2010.05.28

【版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黄鹭 黄鹤善于写实,他的大多数作品均以写实为主,无论是巍巍的三峡系列,抑或是潺潺的下牢溪系列,均为写实山水。在他从事绘画事业的这些年来,黄鹤始终坚持写实绘画,努力巩固基本功。在我看来,画画的人,尤其是油画,就算画面中呈现出的最后成果抛开了写实技法,但基本功是不能丢的。 生在三峡,所以画水。 三峡地带水多,滔滔江水自不必说,涓涓细流更是不计其数,各种水的形态亦不尽相同,这是黄鹤画水的原因之一,每一次与自然的对话,均能得到不同的感触,每一次与水的亲近,皆能有感而发,绘成图。 所以黄鹤的风景画里可以没有山,却很少缺水。然而这水也不同于江河、沼泽、湿地,有时风起波涌,有时又碧波荡漾,时而又涓涓细流,平静安定,动时灵动可爱,静时温文尔雅。这幅画中,不过一小潭溪水,在水中的倒影却让观者仿佛看到了整片树木的存在。佛家有云: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中国人所谓的乐山乐水,想必也是因了山山水水里皆是禅意,便是这个道理。 对于溪水,无论全景抑或着细微末节都有它独特的魅力。黄鹤在取景中从溪水的一角落到立于溪边看全景,都分别描绘过,某一小处淌淌水流也是风景,纵观大局也别有风情。有的画他以全景为切入点,在画面中包含了审美主体的溪水概念里应有的元素,近处有仿佛在身边的大石块。随着他画面中溪水流淌的方向,带给观众强烈的方位感,自然而然将视野转移到画面上方。缓缓流动的小溪,岸边坚硬的大石,以及岸上欲动欲静的树木,随着层层叠叠的绿色,一一铺展开来,给予观者一个完整的清溪画面,并将观者的目光带向更远处。构图和色彩的运用充满导向性,画面的完整性瞬间体现出来,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 而黄鹤画石,也绝有经验,神农架溪水中的石栩栩如生,近看,每一块石皆具备它的形态,有的棱角分明,有的圆润光滑。黄鹤以他深厚的写实功底生动地刻画出它们各自的特点,仿佛每一块石都有了它的个性,而阳光照射出的炫丽阴影,水流过时赋予石头的丰富色泽变化,都在黄鹤的笔下,真实呈现。远观,石头与水与山融为一体,不抢眼也不逊色,适当地衬托出水的温软,恰当地表达了石的硬朗。同时,每一块石又很好地互相映衬,没有突兀的单独成形,而是每一块都相互依托,彼此存在。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它具有多维性,绘画中的空间多以诉诸视觉感受为特征,或用狭小来表现逼仄感,或以宽阔来体现宏大伟岸。黄鹤的作品中以常以曲折来表现溪水的安静蜿蜒。一般来说,风景写生画的空间感多采用景物自身的造型变化来解决,如房屋的大小、植物的疏密遮挡、山脊的走向、河流弯曲、小道的宽窄以及赋予的色彩,空间距离越远,物体外轮廓越模糊,色彩感也越弱,因空气造成的原因色彩偏青;空间距离近,轮廓清晰颜色纯度高,色彩感强烈,俗话说:“近艳远苍”,这句话概括地说明了色彩空间的道理。 在黄鹤的风景画中,溪的蜿蜒灵动和山的苍茫朦胧造成一种柔和、放松的气息,和清水、倒影互相给人一种恬静、安定的感觉。这正是他画自然的初衷,在繁华浮躁的社会中用原始风景平复现代人焦躁的情绪,用色彩和空间做散文诗式的叙述,将小品风景一一呈现。植物的曲线交叠、明暗交错是非常具有美感的结构造型。 水中的石、倒影中的树、岸上的细沙、岸边的灌木丛、翠绿的青苔,都在画面中形成统一的整体,在画面中上部分割出来的岸边一角同时又代表了整个大岸的美好风景。在每个画面中反复出现的石块、水都是自然界中最普通不过的,可是黄鹤将他们与光线作用,在苍茫的天地间赋予他们灵性,静止的水也不再只是死水,而是犹如恬静矜持的女子,岸边的石块也不再只是石头,充满了坚韧温柔的肃穆之情。 我一向赞成画由心生,如同字如其人,一个画家的作品,若排除其他商业因素干扰,则纯粹是个人特质、性格及品行的体现。黄鹤的大多数作品画面大气豪放,至少无法称之为细腻,不可近看,站在一米以上距离方可察觉画中的逼真与生动。我想,这即为他为人特性,虽略为粗糙,可不失率真,全无矫饰之意,待人待物皆为真心实意。 (作者系湖北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