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新楼忆旧画
【作者】 沈同衡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0.10.20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1938年四月初,第三厅刚宣布成立,就组织了一次扩大宣传周:歌咏、戏剧、 电影、美术等项各占一日,其中一日的晚上,举行火炬大游行。我们的漫画、宣传 画,高举在游行队伍中,每幅画都有火炬相随,大家唱着歌、喊着口号,雄赳赳地 行进。全市参加者达五十万人,江上有水上游行,火光映照得水天通红,十分壮 观。武昌的队伍,在黄鹤楼下集合时,郭老登高,慷慨陈词,群情激昂。田汉同志 口占一绝云:“画阵如龙杰阁前,歌声摇水火飞天;江头野老扬眉问:盛况何如北 伐年!”首句“杰阁”即指黄鹤楼。后来田老把这首诗写成条幅赠我。这一珍品,可 惜在“文化大革命”之时被抄,至今不明下落。$$ 大游行之后不久,约五月间,田汉提出,要美术科在黄 鹤楼城墙上画一幅宣传全民抗战的大壁画,因为那里游人 多,又靠近轮渡码头,江边马路是交通大道,江上过往船只 也必经此地,画上一幅大壁画,定能起特大宣传作用。$$ 美术科于是推选王式廓等三人设计画稿,并组成绘 制小组,测定墙面,准备油漆和工具,着手进行。画稿初步 草成三种,这时王式廓等将赴延安,遂由汪支俊综取诸稿 之长,绘成《全民抗战图》精稿,讨论通过后即开始制作。 但因墙面很大,如何把小稿放大,如何搞高空作业,大家 都无经验。龚孟贤找来了几位油漆广告画工,他们愿意上 去放大初稿,但结果并不理想。画中上百人物,有前方和 敌后英勇战斗的战士民兵,有大后方加紧生产积极支前 和防奸防特的各界男女老幼,而画工放大在墙上的初稿, 所绘体态无一合格,都畸形异状,与小稿相差殊甚。$$ 绘制组便决定自己动手。我忝为其中一员,还有汪支俊、 周令钊、张友慈等,漫画宣传队也派陶谋基来支援,墙高略 等于四层楼,站在一层层脚手架上,还要自带各色油漆,行 动颇不便。且贴近墙面,无后退余地,而画中人物高大多超 过真人,绘作时不能顾及整体,困难实在很大。白天炎热,又时 有敌机空袭,因此安装了电灯,常在夜间工作。七月间才算完 工。最后一晚,好几位领导和美术科的一些同志,都来审看,田 老还请我们在附近胡林翼路(今民主路)一家咖啡店喝冷饮, 吃西点,认为这次大壁画创作基本上是成功的,对大家的苦 干精神表示赞许。中国电影制片厂在我们工作中陆续拍摄了 一些镜头,编为新闻纪录片《抗战特辑》之一,曾多次放映。$$ 一九四九年五月,我与崔嵬等同志来到刚解放的武汉, 第二天,就专访大壁画。见城墙容貌依旧,江边行人稀少,江 上船只寥寥无几。墙上大壁画已剥落殆尽,细视尚能找见斑 斑迹痕。我独立墙下,面向东流江水,自拍了一张照片。$$ 这次参观新修的黄鹤楼,遇见中央美院的几位同志正在楼 里绘制壁画。底层大厅里业已完成的黄鹤图正是周令钊的作品。 又巧又不巧,令钊来过,回京了,若能与他在此同叙往事,岂非一 乐!看看现在制作壁画的条件,与当年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时代确实在前进,我们祖国的一切都在前进。$$ 在长江大桥旁,我望着高耸入云的黄鹤新 楼,戏吟一首:“昔人已乘黄鹤返,此地重修黄 鹤楼;黄鹤一返不复杳,白云万里乐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