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黄鹤楼下遇“古人”

黄鹤楼下遇“古人”

作者: 出版日期:2008.04.12 点击数:0

【报纸名称】:邢台日报

【出版日期】2008.04.12

【版次】第03版(百泉副刊)

【入库时间】20110520

【全文】

辛氏命运多舛,自幼父母双亡,为了活命嫁夫,夫又体弱多病,不久便撒手人寰。这个不幸的女人,为了生计,在长江岸边的蛇山黄鹄矶上开了家简易酒店。一天,一位邋遢的老人来店里讨酒喝,喝完起身便走。辛氏看着老人的背影,就想起了自己苦难的父亲,怜悯之心顿上心头。她早把饭钱的事忘在脑后,后来天天如此。大概持续了一个月后,一天,老人饮完杯中酒,从地上拾起一块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又在边缘地方画了一口水井。老人拍拍手,黄鹤就从墙上跳下来,翩翩起舞,引来路人客商驻足观看,十分好奇。从此,黄鹤下来起舞的消息传遍四方。从那井里打上来的也都是酒。酒店的生意开始红火,日进斗金。那老人却杳无音信。 十年后的一天,那邋遢老人又出现在酒店。辛氏认出这位不凡之人,就献着殷勤向老人要求:井里虽有卖不完的酒,只是没有酒糟,若能再有取之不尽的酒糟用来养猪岂不更好。老人并不多言,拍拍手黄鹤从墙上跳下来,他骑上黄鹤飘然而去。从此,黄鹤消失了,井里也变干涸了。辛氏顿感自己贪欲之心触犯了仙人,羞愧难当。为了忏悔和纪念,辛氏把酒店拆掉,花尽多年的积蓄,在原址上盖了一座楼,起名黄鹤楼。 千百年来,朝代更迭,岁月沧桑,黄鹤楼屡遭兵燹,屡毁屡建,不绝于世。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落魄举子、失志官吏,登楼发泄。或高立楼台,横朔赋诗;或把酒临风,举樽对月,借此来排遣胸中的忧愤。不知有多少千古绝唱产源于此。“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在一九二七年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建议被中共“五大”否决后,他深深感到革命的前途遥远而渺茫,但他还是以无比的激情和豪气憧憬未来。为排遣胸中的郁闷,登上黄鹤楼,挥笔写下了不朽的篇章,《菩萨蛮·黄鹤楼》:“……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黄鹤楼历来是人们向往的地方。五月的江水波光粼粼,如绸似缎。汉水两岸,绿草葳蕤,嫩柳抚风。黄鹄矶上薄蔼氤氲,游人如织,好一派“拂堤杨柳醉春烟”的迷人景象。我们随游人鱼贯而行,拾级而上。驻足仰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个笔力遒劲的镏金大字——黄鹤楼。岁月悠悠,白云千载,经历过无数风雨蹉跎后的黄鹤楼,更以勃勃雄姿矗立在湖光山色之间,一任时光的磨砺,那楼上的一阁、一檐、一顶无不闪耀着浓郁的文化之光,渗透了历史灵气。此时此刻,关于历代黄鹤楼的名诗绝句、及神话传说,开始在脑海里交相辉映…… 午餐时间到了。有人惊奇地发现,不远处竟有一处“辛氏酒家”。我们几个人一拍即合,为了寻找古人的仙迹,来到这家酒店。进得店门不由得惊呆了,餐厅里摆放的一色老式桌椅,房梁和门窗都是古色古香。更让人惊奇的是正面的迎墙上,一只黄鹤画得栩栩如生,正在翩翩起舞的样子,形象特别逼真。我不由来到近前,细细打量眼前这只曾经感悟过多少名人大师的仙物。此情此景,让人溶进了神话故事之中。“谁是店主,谁姓辛?”我脱口而出。“我,我就是辛氏。”随着话音,门口闪过一位妇人,看年龄不过三十大几,行动泼辣利索,她面露微笑向我走来。传说中辛氏的印象比较模糊,见她腰系深蓝碎花围裙,倒有点现代阿庆嫂的风采。我逗趣地问她,你墙上的黄鹤能跳舞吗?她说,这老兄你就不懂了,我的黄鹤虽不会跳舞,但它照样给我引来八方客人。而且都是高素质、有修养的文化人。看,你一问话我就知道来者不凡……一片笑声立刻荡漾在整个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餐厅里。我们继续攀谈,她说,这个酒店真真是沾了古人的大光。我这店门头上那“辛氏酒家”四个字,足以吸引人们的好奇心;墙上的黄鹤虽不能舞,它却能引起人们对神话传说的无限向往和遐想;我的井里虽不能出酒,但酒厂里有的是啊,卖多了照样能赚钱。她说着又笑了起来。我说,你很会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她双手一摊风趣地说:可不,谁叫我国神话传说的库存量太大了,若再不分担利用一点,就都发霉了。我也逗趣地说,你这是不是侵权?按说该交纳遗产税。她幽默地反问:“你们是税务局来调查摸底的吧?”又是一串银铃般的笑声,从她那薄薄双唇间的皓齿中蹦了出来。恰在这时,门里进来几位学者模样的人,有人问道:“辛氏在那里?”“在这里,我就是辛氏……”她撂下我们,急忙迎了过去……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