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黄鹤楼上眺望长江

黄鹤楼上眺望长江

作者: 出版日期:2012.03.18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新商报

【出版日期】2012.03.18

【版次】第29版(我爱休闲)

【入库时间】20121020

【全文】

文/韦页图/佚名

走四方

上中学的时候,疯狂地爱上了诗歌,也时常无病呻吟,觉得自己就是个诗人。后来,教语文的老先生给了当头棒喝。他说,诗歌是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而你只知道用形容词去修饰,其实是对诗歌的误读。老先生说:“写现代诗之前,还是先学学古体诗吧,对你有很大帮助。诗人不是用数量来取胜,而是用质量。像陈子昂没留下几首诗,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却是无人能出其左右。而崔颢的《黄鹤楼》更是让诗仙李白无言以对。”从此,我记住了在岁月的流逝中,诗词深藏一种摄魄的力量,一种神秘的韵律,像一双幽幽的眼睛与你对视,让你不由得怦然心动。

而那一年的武汉之行,我登上了黄鹤楼,让我真真切切地走进了诗的意境。

黄鹤楼坐落在湖北武汉蛇山之首,始建于三国,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三大名楼”。

依山傍水绿树掩映中的黄鹤楼最耐寻古的要数诗碑亭了,楼台东边刻有唐崔颢的那首开一代唐诗之首的“黄鹤楼”诗作。对面有一“搁笔亭”,相传大诗人李白来黄鹤楼时,正欲提笔赋诗,回首见崔颢所题之诗,沉吟良久,在赞叹之余,竟搁笔不写而去。由于他的搁笔,为后人留下千古憾事。

黄鹤楼自古就有“天下绝景”的盛誉,整个建筑由主楼、配亭、轩廊、牌坊组成,分布于三层平台之上。

第一层平台是黄鹤楼的西大门。平台中立有乳白色胜象宝塔,人们称它为“孔明灯”。第二层平台是气宇轩昂、堂皇富丽的牌坊,两边的明轩、曲廊与牌坊相联接。循廊而去可达南北配亭。配亭中央,有巨石耸立,两只铜铸的黄鹤偎依、伫立在巨石之上,给人以黄鹤归来之感。第三层平台上便是气势恢弘、神奇壮观的黄鹤楼主楼了。

登黄鹤楼,一种踏唐履宋的感觉油然而生。一层又一层楼,你会感到那是一部部线装书,而你则穿行在一个诗街词巷里,每一步都踩着唐诗宋词。你甚至感到有一种发自于唐宋甚至于更远更远的光束,穿过时间隧道,把黄鹤楼这座名楼照得通亮通亮。其实,那是一种目光,一种鉴古知今、永不疲惫的思想之光。

步入一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以白云黄鹤为主题的巨型陶瓷壁画。画面上烟雾弥漫,白云袅袅,云雾之中的黄鹤引颈展翅,神情飘逸。乘鹤而去的那位老仙人鹤发白髯,吹着长笛,那份恬静、那份悠然、那份飘然,竟使你能看到他的长衫在微风中轻轻抖动,仿佛听到那清幽婉转的笛声,缓缓萦绕……巨画两侧的立柱上一副对联张扬着黄鹤楼气吞云楚、势连衡岳的名楼气势——“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千古愁;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遗。”

二楼大厅气氛比较淡雅,在这里似品尝着一杯淡淡的清茶。那用大理石镌刻的《黄鹤楼记》,记叙着楼的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陈列的是从唐宋元明清直到今日黄鹤楼的变迁模塑,人们能从中感受到天下名楼几度兴废建毁,历经人间沧桑。三楼展厅陈列名舸模型,以说明地处大江中游的武汉,历来为兵家重镇,以及它接待过多少名舸巨船的历史。四楼没有展厅,只有几间接待室供游人在此稍事休息,说明中国古典建筑的节奏,宽舒与紧凑相结合。四壁挂有当代名家手笔,并备有文房四宝供游人借景抒情、吟诗作画,可能是古时文人登楼多赋诗记胜吧。踏上黄鹤楼的阶梯,心却仿佛在历史之间拾阶而上,心里的沧桑和无奈,一时无法言语,所有的感触和忧郁,在那一瞬忽然感觉涣然若失。昔日英雄,早间的诗人墨客,已烟消云散,只是留下了满壁的墨迹和奇幻的神秘。

登上黄鹤楼之巅,迫不及待地体验“欲穷千里目”的意境。极目云天,武汉全景尽收眼底。滚滚长江,逶迤而来,奔腾东去,若巨龙腾尾,大漠惊沙,曲曲折折,千里九回。又似天公以奇峰为笔,大地为绢,在江汉莽原上泼墨狂书。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