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黄鹤一去不复返

黄鹤一去不复返

作者:程多宝 出版日期:2012.10.25 点击数:0

【作者】 程多宝

【报纸名称】:皖南晨刊

【出版日期】2012.10.25

【版次】X8版:身边事·旅游

【入库时间】20121120

【全文】

江南三大名楼,中国四大名楼、天下江山第一楼……盘点黄鹤楼的美誉,可谓林林总总。

雄踞武汉长江之滨的黄鹤楼,始建于公元223年的三国时期,历代屡建屡毁,1884年最后一次被火焚毁。1957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楼址仍在海拔61.7米的蛇山头顶,主楼高49米,五层楼盘层层飞檐,四望如一。中部大厅正面墙上设大片浮雕,历代有关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得淋漓尽致;三层设夹层回廊,陈列有关诗词书画;二、三、四层外有四面回廊供游人远眺;五层为瞭望厅,可在此观赏大江景色。

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背倚万户林立的武昌城,面临汹涌浩荡的扬子江,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远望此楼,形如黄鹤,展翅欲飞……

关于黄鹤楼的得名,有“因山”、“因仙”两种说法。“因山”一说,是因为此楼建在黄鹄山上而取。古代的“鹄”与“鹤”二字一音之转,互为通用,故名为“黄鹤楼”。“因仙”一说曾有名叫费文袆(也有说是王子安、费祎)的道士,在此地辛氏酒店的墙上画一只会跳舞的黄鹤,店家生意因此大为兴隆。十年后道士重来,用笛声招下黄鹤,乘鹤飞去,辛氏遂出资建楼。

“因山”说为黄鹤楼得名奠定了地理学基石,“因仙”说却令旅游者插上了纵横八极的想象翅膀。两种说法彼此映照,相得益彰。“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因为崔颢、李白、白居易等诗词大家,黄鹤楼一度妇孺皆知美名天下;因为孙权、周瑜、岳飞等历史名人,黄鹤楼声名鹊起古往今来。陶瓷壁画,楹联长卷;登楼远眺,爽气西来;大江东去,波涛汹涌;一桥飞渡,谁主沉浮?

试想,一座令诗仙李白不敢作诗搁笔而去的天下名楼,一座登楼临风望断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名胜古迹,一座因仙传说千年、因山见证中原沧海桑田的国家级景点,浓缩点缀于黄鹤楼于一身……

如此,岂有不来一游之理?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