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黄鹤:“行知”之路

黄鹤:“行知”之路

作者:袁志华 出版日期:2004.07.21 点击数:0

【作者】 袁志华

【报纸名称】:人民政协报

【出版日期】2004.07.21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三岁半的黄钧陶用小手指着画册上的照片稚嫩地说:“黄鹤,我爸爸。”“那不是我,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孩子小,分辨能力差。”黄鹤微笑着说。黄钧陶指的,是一张陶先生年轻时的照片,圆圆的大镜片,短头发,脸盘棱角分明。与将近不惑之年的行知学校校长———黄鹤确实有几分相像。 $$被媒体广泛关注的,以接收流动人口子女学生为己任的行知学校校长黄鹤望着前方若有所思:“也许是天意,安排了我冥冥之中多年的等待!” $$出走出身教师世家的黄鹤,并没有按照父亲的安排考上中专、分配工作,然后娶妻生子,而是选择了读高中。然而,一场意外的大病,使他预考成绩很不理想,连正式高考的边也没挨上。厄运偏偏接踵而至,复读一年的他又在高考前夕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再次与高考擦肩而过。躺在病床上的黄鹤从枕边拿起了《陶行知教育文集》。这本书从初二就一直跟着黄鹤,早已发黄、起褶,他也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做了多少注解。这本书最终改变了黄鹤的命运。 $$大病初愈的黄鹤决定不再参加可能改变他命运的高考,并决意要走自己的路。他说服父亲:“我要走出一条另类的成功之路!” $$游学离开了高中校园,怀里揣着父母塞进口袋的几十元钱,未满20岁的黄鹤一路追寻陶行知先生的足迹,踏上了长达数年的游学之路。 $$第一次来到南京晓庄师范,黄鹤心中惊喜又畏惧:晓庄曾经是陶先生倾注过最多心血的地方,她会接纳我吗?黄鹤心里忐忑不安。 $$老师问他:“你来干什么?” $$“我来听你的课。”黄鹤简单地向老师介绍了自己的想法和认识。这位慈祥的老师听后动情地表示:我的课你可以随时来听!后来,校长还专门把黄鹤找到办公室谈话,并免费提供了食宿。这一切让黄鹤很感动。他抓住所有时间向老教师求教。两周后,黄鹤离开了晓庄,又踏上了漫长的游学之路。 $$一次,他来到皖南深山里的一所学校,天就要黑了,学生已经离校。正要锁门回家的校长一回身就发现他风尘仆仆、胡子拉喳地站在身后,校长打量了他一番,脸上写满了惊奇。当听说他是来游学时,校长豪爽地说:“今晚我把惟一的老母鸡杀了,给你接风洗尘,咱俩喝两盅。” $$月上柳梢头,凉风习习,黄鹤与校长一同拉个凉席,睡在操场上,围绕着陶行知教育思想谈了许久、许久。 $$任教后来,黄鹤不知在哪捡到一张巴掌大的报纸,上面有篇文章,说是河南淅川县,有位曾经师从陶行知的人办了所农村学校。黄鹤遂萌生了做老师的愿望。他立即跑到邮局,铺纸落笔,写信向这位校长表达了到该校做老师的渴望。很快,他收到了老校长邀请他到淅川县教书的亲笔信。 $$这是黄鹤第一次登上讲台,他对这份工作充满了深情。当时的情景现在还历历在目。他和学生打成一片,原来不是很好的班风、班气很快扭转。在惊奇的目光中,黄鹤与他的学生一同成长。当黄鹤离开淅川到山西翼城一所小学当校长时,调皮的学生双手捧出陶行知语“爱满天下”为他送行,他的眼睛湿润了。 $$到山西的路上大雪纷飞,没有客车,黄鹤就拦截货车。坐车一程,步行一程。急着往学校赶!途中发生的一场车祸,让黄鹤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那天,雪花飘舞,狂风怒吼。行驶在太行山区盘山公路上的大卡车,猛地往右边一歪,好悬!黄鹤和司机师傅下来看时,发现车的右前轮已经悬空,往下看,深不可测。“要不是司机反应敏捷,处置得当,我还能在这接受你的采访吗?”黄鹤感慨万千地说。 $$大年三十,一路风尘。黄鹤终于赶到了学校。 $$在这所学校里,黄鹤得以更好地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他结合学校实际,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把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向老师进行了更加广泛的传播,“知行合一”、“在生活中学习”、“农科教一体化”等思想得到了良好地运用。 $$但,黄鹤并没有就此放松前行的脚步。他又扛着那件破旧的皮包上路了。 $$办学几年的游学经历,使黄鹤对教育有了深刻的认识,但也增添了很多的困惑:农村教育的出路到底何在? $$民办学校到底该以怎样的态势发展?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带着一连串的疑问,黄鹤走进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并幸运地得到了学院免除一切学费的待遇。一段时间之后,实践、理论都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黄鹤又该“出山”了。小学、中学、大学;城市、农村;公办,民办。各级各类的学校都去过了。下面的路该往哪里走?黄鹤苦苦思索着。一次偶然的机会,黄鹤在互联网上看到了北师大“农民之子”协会关于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后,很有感触: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自己从未接触过,何不尝试一下呢?同样是高校教师的妻子也很鼓励他。于是黄鹤联系了“农民之子”协会会长李庆丰等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办学。 $$半月时间,他们调研了北京市流动儿童学校的当前情况。触目惊心!黄鹤用四个字描述当时看到的情景: $$校舍根本不像样,一条狼狗看着学校大门。办学人以前是卖肉的,发现办学赚钱,就招几个高中生来教书。没有图书馆,教学设备几乎为零。这不是误人子弟吗?为了使城市流动儿童上学尽快摆脱这种情况,黄鹤加快了办学的进程。联系校舍,散发招生简章,招聘教师,接受社会捐助,很快一所像样的学校出现在大家面前。黄鹤和朋友们一起,给自己的学校起名“棚鹏学校”,寓意是这些学生大都生活在条件简陋的棚屋里,但一样可以像鲲鹏展翅高飞,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创办城市流动儿童学校,命运注定是坎坷的。黄鹤在讲述这一段经历时心情有些激动,学校遭到查封,门窗被砸,心爱的图书、捐来的桌椅被强行拉走,他本人也多次被传唤,甚至被拘留。可黄鹤办学矢志不移,愈久弥坚。从“棚鹏”到“行知”,学生从原来几十人到现在接近千人,学校已经搬了6次家。黄鹤的事业在运动中也得到发展。 $$位于大兴的“行知学校”深受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由于新闻媒体的关注,“行知学校”得到了多家国内外友好组织和个人的无偿捐赠和帮助,这给蓬勃发展中的“行知学校”注入了新的力量。黄鹤表示,学校已经成立了理事会,他们会善待每一笔捐款,这些钱已经全部用于救助失学的流动儿童。 $$今年的8月1日,又一所新的学校———“新公民女子行知中学”将正式招收流动失学女童! $$事业没有终点。黄鹤说,他刚刚开始,办学路上,绝不回头!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