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黄鹤戏楼听楚剧

黄鹤戏楼听楚剧

作者: 出版日期:2013.06.14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湖北日报

【出版日期】2013.06.14

【版次】第15版 东湖

【入库时间】20130710

【全文】

湖北日报讯 □ 刘赋

前些日子,借在汉出差之机,忙里偷闲,在黄鹤楼下、长江大桥之畔的黄鹤戏楼,连着欣赏了5场楚剧演出,真有说不完的快乐与道不尽的感触。

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楚剧团参加“2013年夏季艺术惠民”系列活动,10天10场大戏,皆是省楚剧团的看家剧目,担纲主演全是楚剧界当红的名家大腕。5月12日的《楚剧声腔演唱会》,可谓群星闪烁,张巧珍、吴招娣、李祖勋等老艺术家与彭青莲、詹春尧、陈常喜、李丽超、胡晚英、欧阳阿芳、周金元、邹爱华、王洪敏等多位活跃在一线舞台的中青年艺术家汇聚梨园,同台飙戏。接下来,依次演出了《访友》、《蝴蝶杯》、《李三娘》、《潇湘夜雨》、《吴天寿观书》、《白扇记》、《双玉蝉》、《珍珠塔》、《左维明巧断绣鞋案》、《双揭榜》等大戏或折子戏专场――经典剧目,精彩表演,引人入胜,让人流连忘返。

20余年前,我还在乡下小县城一个漏雨的小平房里发愤攻读。晨昏颠倒、废寝忘食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花上5毛、1元钱,到江堤外卖老鼠药的地摊上,去买来翻录的《白扇记》、《庵堂认母》、《四下河南》的楚剧磁带。夜深人静,读书读累了,就取出单放机,戴上耳机,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听楚戏。特别是那些个九曲回肠、哽咽衔愁、悲惨凄恻、苦大仇深的“悲迓腔”的调子,让人不忍卒听。实在是听不得,一听,就催人泪下。那时候穷,单位常常发不出工资,一月拖一月,饥一餐饱一顿。可只要有几块闲钱,便一定会去地摊上淘回几盒翻录的楚剧磁带,再尽可能多地买上几节电池,一饱戏瘾。那种寒夜听楚剧的情景,每每忆起,都会觉得温馨难忘。

1994年的一个秋夜,桂子山上,丹桂飘香。大学宿舍,10点钟一到,照例的,寝室熄灯。暗夜中,收音机里传来楚剧优美忧伤的旋律,播放的是湖北省楚剧团李派名家李祖勋老师演唱的经典唱段。《访友》、《杨乃武与小白菜》、《白扇记》中一段段熟悉的旋律汩汩流淌,听得人心往神驰。我就着蜡烛,连夜给李祖勋老师写了一封长信,表达对艺术家的尊崇与仰慕。一个星期后,我收到了李老师热情洋溢的回信。信中表达一名艺术家对青年大学生热爱楚剧艺术的欣慰之情,同时,还说到了楚剧艺术市场不太景气的现状,颇多惆怅慨然之感。2003年,在央视1000平米的演播大厅外,巧遇李老师的女儿――唱《山路十八弯》的李琼。我给她说起了与李老师的书信往事,她顿时显出惊喜的神情。

这些天的黄鹤戏楼,每一天都在上演着精彩的楚剧。9天的大戏,梅花奖与文华大奖获得者、著名楚剧表演艺术家彭青莲女士,连着4天,都是主演“女1号”。她那悠扬、深情、富于抒情性与歌唱性的楚剧声腔,总让我沉醉其中。闭上眼睛,疑是在听着优美的中国歌剧;张开眼睛,又为她那工于刻画人物、载歌载舞的精湛的艺术表演折服。还有省楚的当家小生陈常喜,扮相好,嗓子好,声音又透又亮,高亢明净,如汉江碧水,空阔洗练。他的身段造型,一举一动,都透出儒雅潇洒,尽显倜傥风流,实在是极为难得的楚剧小生。尤其难忘的是,这回,还听到了传统味道的“关派”唱腔(由楚剧前辈艺术家关啸彬先生所创立的青衣流派唱法)。演唱者是刚刚从汉川县福星楚剧团调来的优秀青年演员邹爱华。5月17日,上演楚剧经典折子戏《白扇记》,她扮演的是小渔网的母亲黄氏。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忧伤的“悲迓腔”过门奏响,“导板”唱道:“黄氏女/身困在/洪升典当(啊)”她的“黄氏女”三个字两小节旋律刚唱完,台下就掌声阵阵,叫好连声。接着,在“长锤”的锣鼓经中,她愁苦万端步履千钧地缓缓踱出,走一步,观众就一个好。接着唱下句:“思老爷/想我的金元儿(啊)/泪洒(呀啊)胸膛(啊哎――)”一字一顿,三字一甩,重音如捣,轻声若泣,一陡一甩之间,和着忧愁惨怛的丝弦锣鼓,铺天盖地的悲鸣,倾吐着痛彻肺腑的遭际。

我少年学戏,嗓子呱呱叫,与嗓音条件最好的女生可以同调演唱。不料想,变声期一到,就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公鸭嗓子”。出师未捷,带着事业未竟的遗憾,黯然离开了舞台,转谋其它生路。戏曲,是我心灵中永远的故乡,此番黄鹤戏楼听楚剧,真有游子回乡的况味。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