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一部大学素质教育的力作 ――――――评朱民锋《大学生素质教

一部大学素质教育的力作 ――――――评朱民锋《大学生素质教

作者: 出版日期:2009.10.20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报

【出版日期】2009.10.20

【版次】第03版:大学春秋:第565期(总第565期)

【入库时间】20121020

【全文】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把他们培养成“顶天立地有本事”的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使命。正是对这一崇高使命的回应,朱民锋同志在对大学生教育长期探索的基础上,着重对大学生素质培养、能力发展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大学生素质教育在实践中探索》已由兵器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主线,从大学教育根本目的出发,站在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高度,全面、系统地研究、探讨大学生素质教育。教育有三个基本的目的追求。第一,教育是一种传承人类文明的活动。通过教育这种活动,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把人类已有的文明积淀建构到学生的身上,使学生成为一个文明的人。第二,为社会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政治现实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决定着它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决定着它对学校教育的期待。第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使人的身心潜能得到开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人的成长和由此而来的社会的进步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根据我国的国情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大学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里的“专业人才”和“创新人才”指的是应该具备较高的品德素质,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会专门化程度较高的技能和技巧,达到较高的智力水平和创新能力水平的人。因此,大学教育目的可表述为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更加明确地讲,大学就是要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相互协调而全面发展的人格完善的创新型人才。

大学职能或功能的多样化已成为必然,但是其中心任务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无论教学或科研,都是围绕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服务的。脱离了为人才培养这一前提,单独地强调教学和科研,大学就远离了它应有的宗旨,而且与它的本质不符。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学校对于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始终放在首位,无论是从课堂教学的时间上,还是教师投放的精力上,课堂教学等教育教学环节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探索出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作用问题则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行之有效的实践途径还不是很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素质教育在实践中探索》是作者长期实践与研究的结果。这部专著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大学生素质教育及与此相联系的理论、经验,并加以分析、归纳与总结,探索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符合中国高校实际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新路。该专著主要有以下特点:

继承性:作者根据长期从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一手材料,经过三十年的探索、思考和积累,参考了数百部书籍、数千份杂志,以德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评价学、测量技术等作为自己理论探索的基础,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先进性: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把他们培养成“顶天立地有本事”的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时代性:从开篇至结束,处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在现时代背景下进行,是在“信息化”、“全球化”、“多样化”背景下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手段、途径都体现时代特征。

实践性:理论联系实际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是本书重要的特点。本书从工作中观察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分析问题的成因、事物发展的规律、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等多角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性:本书从问题入手,针对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大学生素质教育要直面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正视道德冲突,解决思想困惑,透视变化发展的现实,把握发展的脉搏,拓宽视野,拓展思路。

朱民锋同志是长期工作在第一线的党建思政工作者,拥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更为重要的是,朱民锋同志把德育工作当作一项事业,当作一门学问和艺术,当作一个可以建功立业的岗位,去钻研、去实践、去奋斗,去贡献聪明才智。他在日常的教学与管理过程中,与学生的深入交往使其具有天然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散溢于全书的字里行间,读者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切实地感受到文字背后的人文主义关怀。比如,该书的诉求对象首先是大学生,然后才是教师、教育管理工作者以及学生家长等相关人群。正是因为有人文精神关照下的这个 “灵魂”,该书的框架结构和逻辑体系才显得严谨而不失灵活,严密而不失张力。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