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四代传唱《白毛女》箫玉胡澄

四代传唱《白毛女》箫玉胡澄

作者: 出版日期:2011.09.10 点击数:0

【报纸名称】:石家庄日报

【出版日期】2011.09.10

【版次】第04版(周末广场)

【入库时间】20120210

【全文】

本报记者采访《白毛女》作者贺敬之

解放区出版的《白毛女》剧本 王律 藏

第一代喜儿扮演者王昆老师为记者题词

“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歌剧《白毛女》从老艺术家王昆、孟于到最新复排此剧的主演谭晶,薪火不绝,代代传唱。9月3日,在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等单位举办的“纪念歌剧《白毛女》上演66周年暨庆祝歌剧《白毛女》复排上演学术研讨会”上,四代喜儿重聚首,与众多文艺专家共话这部源于河北老区的红色经典。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贺信中指出,歌剧《白毛女》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和动员人民群众反抗压迫、走向革命的生动艺术史诗,是我国文艺史上不朽的艺术篇章。这次复排演出的《白毛女》是一部与时俱进的成功之作,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创新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记者在纪念大会上见到了歌剧《白毛女》的主要执笔人贺敬之,十年来记者已是五度采访这位被誉为人民歌手的诗坛泰斗。贺老表示:《白毛女》是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下由革命文艺工作者们集体创作的,这一创作集体中的大部成员已经去世,我代表这一创作团体的逝者和生者,向与会者表示感谢。与会专家从创作经验、艺术成就、历史意义、当代价值等各个方面对歌剧《白毛女》进行了广泛研讨。《白毛女》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孕育的第一部优秀作品,是中国歌剧史上乃至世界文艺史上的经典,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把握时代精神与进行艺术创新的统一,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融合,人民群众与艺术家在价值取向和情感需求上的息息相通,对外来艺术形式进行民族化、群众化的改造,所有这些宝贵的创作经验对于今天以至将来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始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会长刘润为告诉记者,歌剧《白毛女》既闪烁着集体智慧之光,又洋溢着主要执笔人贺敬之的艺术才情。像《北风吹》、《我不死,我要活》等等重要唱段,都与贺敬之早年的生活经历、情感经历直接相关。发挥集体力量和尊重主要创作者的艺术个性结合起来,是延安鲁艺在组织文艺创作方面的一个创造。与会专家学者对复排歌剧《白毛女》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次复排是一次新的艺术创造,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复排歌剧《白毛女》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以后,在80后、90后青年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就是有力的证明。

著名艺术家王昆和年已90岁高龄的喜儿扮演者孟于先后深情回忆了当年歌剧《白毛女》从创作到演出的种种细节。王昆讲到:“本次《白毛女》的名剧再现,剧组全体主创及演职人员在力求再现当初的‘草根味’的同时,尽量再现当初‘感人至深’(周恩来1945年观后评语)的水平。我要抓紧时间,在有生之年希望让这部经典唤回人们的纯真、善良。”两位喜儿扮演者还深情讲述了《白毛女》在解放战争时期所起到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提高我军战斗力服务”的感人细节。

2011版重排歌剧《白毛女》喜儿扮演者、青年歌唱家谭晶在发言中说:《白毛女》的故事和音乐都来自民间,“草根味”很浓。而民族唱法是我的艺术之根,这次出演“喜儿”对我来说是一次彻底回归,我庆幸没有丢掉我的“根”!专家认为,《白毛女》及其它同时期的革命文艺作品中的基本点其实就是反抗压迫,反抗剥削,呼唤平等,要求人民当家作主,取得人民大众的富裕与自由幸福,这是与世界文明发展的目标基本相同的,是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共同趋势。应当以2011年版《白毛女》复排为契机,更加重视我们的民族文化,更加重视我们的民族歌剧,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努力解决好继承、融合、创新这三大课题,让以《白毛女》为代表的民族歌剧重新绽放出新时代的光芒,赢得观众、赢得市场、赢得未来!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