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胡布會看中美關係發展趨勢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6.04.21
【版次】第06版(評論)
【入库时间】20110501
【全文】
胡布會的議題安排表明,美國對因中國崛起而引發的所謂「戰略與安全問題」的過分關注,已經讓位於現實經濟利益的考量;而台灣問題重新回歸峰會的核心議題,則表明中國將長期在此問題上對美保持必要的壓力。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對美國進行訪問,因其發生在中美關係尚處於「轉型」時期的特殊背景下,而顯得格外引人注目。而從訪問的議程安排來看,其中透露的若干玄機,對於把握中美關係的未來走向,具有明顯的啟示意義。
中美峰會:議題透露玄機
昨晚舉行的中美首腦峰會,無疑是此次胡錦濤訪美的最大看點。關於峰會的議題安排,美國總統布什已於4月10日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華盛頓高級國際關係學院演講時向外界透露,布什坦承,公平貿易、人權與宗教自由是美方最為關切的兩個議題,而台灣問題則是中方最為關切的議題。布什的這個說法可謂「知己知彼」。中國方面隨後也證實了這一點。
不過,就美方關切的「兩大議題」而言,其實是「一實一虛」:貿易以及與此相關的人民幣匯率、知識產權等問題,在美國國內喧囂已久,看來確實將是布什與胡錦濤會談的焦點;但所謂的「人權與宗教自由」,估計不過是例行公事而已。布什第一任期內的外交政策因過於頤指氣使而使美國屢遭碰壁,第二任期的政策已經日趨務實。此時把人權與宗教問題拿出來老調重彈,主要是做個姿態給美國公眾看看。
這樣看來,此次峰會的議題安排,耐人尋味。它表明,美方對因中國崛起而引發的所謂「戰略與安全問題」的過分關注,已經退居次要位置,並讓位於現實的經濟利益考量。這對中國來說,無疑是一個好現象。它意味著,美國對因中國崛起而引發的地區與國際力量格局的變化,開始持默認態度。這對專注於謀求自身發展的中國來說,無疑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中美「勢」之爭可以「軟著陸」
胡布會這樣的議題安排,實際上可以放在中美關係的大背景下予以解讀。近年來,中美之間的所有衝突幾乎都可以從戰略背景上找到原因。這個戰略背景就是,美方擔心,中國的崛起將會在政治上稀釋其影響力,挑戰其主導地位,經濟上與其爭奪市場、能源、原材料等,安全上擔心中國打破亞太地區的力量格局,影響地區穩定,直至動搖美國在該地區的霸主地位。由於這種過分的擔心,中美在諸多領域都出現了明顯的競爭與對抗。正確認識這一競爭的性質,並對其發展趨勢作出準確預測,對於中美關係乃至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都具有重要意義。
從性質上看,上述中美間的競爭是一種典型的「勢」之爭。它不表現為某個具體問題或特定領域,而是隱含在雙方發展的總體態勢上,也可以用「軟衝突」來概括。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沒有明顯的開始或結束期,因而爆發性、對抗性都不強,這樣就給對方留下了充分的心理適應期;二是「勢」的此消彼長具有歷史必然性,外部力量或可延緩其進程,但很難扭轉乾坤,因而各方的明智之舉是順應歷史,樂觀其成;三是「勢」之爭是一種發展中的競爭,它遵循的是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法則,即使對方感到不自在,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運用體制外手段加以打壓。這樣看來,中美之間「勢」之爭的最終走向是不難預料的。此次胡布會美方以經貿問題而不是「戰略安全問題」作為重點議題,表明中美之間的「勢」之爭,完全可以實現「軟著陸」。
中國應在台灣問題上對美保持必要的壓力
從中方的角度來說,台灣問題才是此次峰會的核心議題。由於美國在此問題上的雙重面目,台灣問題將成為中美之間唯一一個可能導致「硬衝突」的隱患點。因之,如何有效地因應美國的台海政策,不僅對於中美關係,而且對於中國的統一大業都具有重要意義。
從本質上說,美國之所以經常敲打陳水扁當局,是因為擔心其「台獨」政策過激而引發中國的強烈反彈,危及美國的利益。因之,美國「遏獨」的動力完全來源於中國的反分裂決心,其「遏獨」政策也是為了「安撫」中國,避免中國做出「過激」反應。只要能夠做到這一點,美國對「台獨」行為其實是樂觀其成、甚至順水推舟的。此次陳水扁「廢統」的前前後後,美國複雜多變、前後矛盾的對策,就是一個極好的證明。在此情況下,要想讓美國發揮更多的積極作用,中國必須在台灣問題上對美保持必要的壓力。一段時間以來,台灣問題在中美關係中有被邊緣化的趨勢。此次中美首腦峰會,台灣問題再度成為核心議題表明,美國在台灣問題上如何表演,將對中美關係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文匯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