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赤诚为革命璀璨阳光未及身
【副篇名】——缅怀陈道生同志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04.23
【版次】第09版:专刊·人物
【入库时间】20130610
【全文】
1946年的陈道生
1947年6月3日,温州学生举行“六·二”大游行,队伍在温州公共体育场集中待发。当时陈道生任温州中学学生会主席、永嘉县学联主席。
陈道生手迹
陈道生是我县坎门人,他坎坷的一生,谁听了都会一掬同情之泪。
我初识陈道生是在1942年夏末。当时我率海燕篮球队出征坎门与白浪队交锋。陈道生擅长玩排球,玩篮球则打后卫。解放后,我与陈道生数度同事,几聚几散,结下了不解缘。他于玉环解放前参加革命,1952年任坎门镇长时被错误处理,由此开始了长达25年的坎坷生涯,直至生命终结未见“三中”全会阳光。今年5月30日,是陈道生病故32周年的忌日,笔者特著文悼念,以寄托哀思。
一个贫苦渔民的儿子
陈道生同志1926年出生坎门钓艚一个贫苦渔民家庭,1940年毕业于坎门小学,后以优异成绩考取温州中学成为公费生。1944年秋日寇铁蹄第三次踏进温州时,陈道生激于爱国义愤,弃学回乡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学工队,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45年经丁世祥介绍,陈道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抗战胜利返温复学,继续领导爱国学生运动。1949年4月温州解放前夕,他奉命回乡参加革命。在他的入伍登记表上这样写着:家庭出身:贫苦渔民;本人成份:学生;历史:清白;政治面貌:中共党员。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一个根正苗净的红色革命干部。
温州学生运动领头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道生重返温州中学复学。他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积极投入爱国学生运动。1946年,他按照地下党指示,发动同学投入反侵略、肃奸、援米风潮,积极开展反温州“专员”张宝琛的正义斗争,导致张的下台。在闹米风潮中,陈道生受永嘉学联委派,进驻温州市平粜委员会,组织与监督平粜工作,他废寝忘食,昼夜工作,帮助温州市民渡过了青黄不接的难关。
1946年夏,陈道生根据永嘉县委指示,广泛开展革命理论宣传,以进步学生为骨干,在各个年级组织读书会活动。其中温州中学有一个久负盛名的“诚诚社读书会”出版的“ABC”壁报,由陈道生主编,在壁报比赛中屡获冠军。他在同学中有极高威望,从此该组织成为地下党宣传革命理论的阵地。
1947年,陈道生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杰出的工作成绩,赢得了同学们的无比信赖,他被选为温州中学学生会主席、永嘉县学联主席。
同年4月3日,他和谷钱国同学作为温州学生代表被浙南特委邀请去浙南游击区参观。特委为他俩举行茶话会,会上特委书记龙跃作关于“温州学生运动总结与今后工作方针”的讲话。临别时,龙跃书记交代陈道生:回城后担任浙南特委与温州专员余森文之间的联络员。
当年,陈道生从余森文处获悉浙江省主席沈鸿烈来温州清剿浙南游击队的重要情报,及时送到浙南特委,为制订反清剿策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他通过余森文营救狱中的钱启敏、余采莲,并使夏文俊、李乃仑二人获释。
回乡参加革命成绩卓著
1949年4月,温州解放前夕,陈道生奉命回乡参加革命,历任工运干事、支前渔工队长。县人民政府成立后,他担任文教科科员,实际都在前线做支前、清剿等工作。1950年1月,陈道生被任命为坎门镇镇长兼坎门民兵联防大队大队长。当时是解放初期,坎门又是海防前哨,他经常通宵达旦夜不安枕,食不甘味,既要做好地方政权建设工作,又要筹措粮秣支援部队,动员渔民支援解放军解放前沿岛屿,还要设法解决当地渔民生活及出海捕鱼等一系列问题,工作千头万绪。为此他殚精竭虑,深受当地军民爱戴与好评,曾被解放军25军驻坎某团评为三等功,县人民政府授予他“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颠倒黑白蒙冤受屈
1951年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陈道生执行党的统战政策,保护了当地两个对党有贡献的爱国民主人士林某与郭某,被视为“包庇反革命”,犯有严重的“政治立场”错误。1952年,陈道生被免去本兼各职,送温州地委干校学习、交代问题。解放前,陈道生在温州领导学生运动被诬为替国民党效劳,主编ABC壁报是托派活动,担任余森文联络员是叛党投敌行为。一夜之间,陈道生的所有革命工作全被颠倒了。干校学习结束,陈道生被发交温州专署人事科处理。人事科事多,竟把处理陈道生的事搁下了。陈道生在大同巷招待所一住就是一年多,他为招待所运米、驮煤,打扫卫生,比招待所职工还积极。1953年底,经陈道生多次要求分配工作,人事科才把他安排到专署农林科,科长王保流又把他分配到下属新成立的林管处工作。
1954年,全省在各市、县清理中层干部时,对一些犯有政治立场错误、经济问题、生活作风问题和严重政治历史问题的干部和一些判刑不够条件、开除公职放到社会上会造成社会问题的干部,决定集中起来生产自救,让他们在劳动中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人民。
三年生产自救生涯
1954年4月,温州地区有30多人参加生产自救,陈道生名列其中。当时全省有150多人被遣送到余杭农场,在外部人看来,生产自救与劳动改造没有什么区别,但在公安厅内部却有许多讲究,有服刑期间的劳动改造,有劳动教养,有刑满就业,生产自救虽然也属省公安厅劳管科管辖,但生产自救队员有生活补贴(每月70个工资分),有公费医疗,有公民权,能参加当地选举,业余时间能在市内自由活动,与当地机关单位开展体育比赛和文娱活动,但不许出城和请假回乡探亲。
余杭农场位于余杭城内,余杭农场原是劳动农场,生产南屏纸(卫生纸)。150多位生产自救队员到达以后,所有劳改犯全部撤离,只留少数几个生产能手教习生产技能。
生产南屏纸以稻草为原料,有10多道工序,其中撩纸技术性最强。陈道生就分在撩纸组,由犯人手把手教调。陈道生从不以负面情绪影响工作,他虚心学习,积极劳动,很快就掌握撩纸技术,并能独立上岗操作,还能按月按季超额完成生活指标,他拿的工资是最高级别,每月还有余资寄回老家。
1955年余杭农场撤销,少部分人调到武康农场,大部分人调到杭州莲花峰石料场从事石料生产。莲花峰石料场位于西湖玉皇山下,也是公安厅所属的生产自救单位。石料场把山上开采下来的石块制作成多种规格的石子,供市内高层建筑使用。石料生产是重体力劳动,又是露天生产,每天工作10小时,待遇是低工资,按劳取酬,对外挂国营牌子。1956年石料场成立工会,内部肃反活动中,党支部搞清了陈道生的政治问题,批准他参加工会成为工人阶级一分子,但未恢复干部身分。
1957年初,陈道生请假回温州,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丁世祥同志时任温州市长,他按排陈道生到江心屿文管会当临时工,静待组织复查。从此,陈道生结束了三年生产自救生涯。
回乡内部监控劳动
1957年冬,党内开展反右斗争,陈道生又莫名其妙被遣送回玉环原籍,在坎门钓艚渔业大队内部监控劳动,什么工会会员,申请平反的事情都被搁在一边无人问津。但他没有怨言,他相信党、相信组织总有一天会搞清他的问题。
在渔业大队,为了生活陈道生什么都干,种田、打铁、后勤打杂,如戏班里的白脸,台上缺什么角他演什么,所挣工分极低,不足以维持个人最低生活。夜里,他就到书场讲书,捞点外快以糊口。其时陈道生已30多岁,还是光棍一条。他多么渴望有一个家,但在那种情况下,又有哪个姑娘肯嫁给他?他只能与一个有子女的妇女成亲。后来,陈道生又有了自己的子女,沉重的家庭包袱压垮了他壮硕的身躯。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去钓艚看陈道生。当时他正在给公社锯板,两人一组,一推一拉。他每日工作要8小时,工资每天一元。上班时间他是不能停工接待客人的,他就在工场和我边踞边聊。我看他深陷的眼眶和瘦弱的样子就知道他是在带病坚持劳动,不禁为之鼻酸。不想此一别,我与他竟成永诀。
璀璨阳光未及身
1981年,浙江丝绸学院教授安邦同志奉命到温州市委党史办整理温州学生运动的史料。他在解放前也是温州学校运动的领导人,后来上山打游击,又被组织派遣秘密进入温州市领导学生运动,对几个温州市学生运动的领导人知之甚稔。其他几个领导人都有下落,惟有陈道生不知去向,他知道陈道生是坎门人,就写信给坎门有关单位查访。后来他接到陈道生儿子的一封信,告知其父已于1978年5月30日因劳累过度染疾而故。安邦同志是了解陈道生底细的,遂请温州市党史办打报告,复查陈道生的冤错假案。后经市长卢声亮,书记刘杨荣亲自过问,几经周折,终于查清了陈道生的问题。1984年9月,温州市委下达对陈道生同志平反昭雪的决定,玉环县委组织部也作了对陈道生恢复党籍的决定。
1985年2月,在坎门镇召开的陈道生同志平反昭雪群众大会上,温州市林业局周德春宣读了温州市委对陈道生平反昭雪的文件,温州市委党史办张兰生、安邦同志在大会上介结陈道生的革命业绩,玉环县委组织部张希光传达恢复陈道生同志党籍的决定。当时会场内外一片呜咽,会后群众自发组织扫墓,锣鼓声、鞭炮声响彻海岛上空,深深表达了故乡人民对这个渔民之子的爱戴与痛悼之情。
陈道生解放前在温州市领导学生运动,解放后在玉环工作,时间只有短短四年,单为此所经历的坎坷与磨难的日子长达25年之久。直到他生命终结,璀璨阳光都未能及身,成为永远不可弥补的遗憾。
2009年10月,由张兰生同志牵头,玉环旅温同乡联谊会组织出版了《陈道生同志纪念文集》。30多位陈道生生前领导、战友、同学、朋友和学生著文歌颂陈道生的丰功伟绩,前学联党的领导、现省文联高休冯增荣同志题签“功不可没”四字于书面,冯增荣、金明、卢声亮、高铭暄等在书中题词,书中还有陈道生在各个时期的革命活动的照片十多张,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是值得一读的一本好书。
《陈道生纪念文集》首发式于2009年12月9日上午在玉城天鸿饭店隆重举行,来自杭州、温州、玉城、坎门等地的陈道生生前领导、战友、同事、学生和亲友180多人参加,安邦同志抱病从川赶来参加。文集弘扬了陈道生同志的高风亮节和他永远的革命精神,他的形象,光照后人。
朱仁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