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自林荫路上的一次邂逅,四川人何中俊展开了廿年的文学“寻香
【副篇名】书写小城中山的“芬芳”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10.19
【版次】A5版:悦读生活-新闻
【入库时间】20131211
【全文】
生活在一冬无雪的岭南小城,何中俊最怀念的是故乡飘飘洒洒的大雪。
二十年前,一条蓊郁茏翠、清香扑面的老街让何中俊对中山一见钟情,从此展开一段"寻香之旅",全方位多角度地品味中山独有而丰富的香味。记者吴飞雄摄
二十年前,何中俊从故乡四川阆中来到中山打工,在富华酒店一下车,潮湿的空气里清芬之气扑面而来,犹如清水拂面,因为这股淡淡的清香,他从此记住了这座城市的味道。二十年后,当初那个年轻的打工仔已经成长为一家文化公司的“掌舵者”,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手中那支笔。
何中俊和小城中山 “肌肤相亲”二十年,了解越多就眷恋越深,在他眼中,中山是一座“体香”浓郁的城市,于是他拿起笔,用散文、用诗歌去书写他的香城、他的中山。本期人物
何中俊
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笔名秋野?雪 (?雪)、金戈。
出版有诗集《在水之湄》,散文集《路上开放的丁香》。正在出版诗集《一只蚂蚁的悲伤》、《现代寓言》。故乡印象
阆中是碧玉带上的翡翠
自少年时,我就在古城阆中盘桓,流连于那深宅老院、古砖木楼之间。巴巴寺、大佛岩、状元洞、道台街、迎恩街、三陈街,这些无数引人入胜的故事或典故的承载地,把历史、文化、政治、天文、宗教、民族等宏大的知识体系,悄悄地在我年轻的心灵里种下了一颗颗的种子。
也时常乘木船过江,从南津关登上城南如屏的锦屏山,在八仙洞里读李白的诗,又或者从悬崖上攀上白塔山,感受杜甫当年登山的余韵。此时,引颈向西北东三面而望,碧空万里,群山作背景,江山如画卷一般在天宇下徐徐展开,雄浑与壮观的景象,让人百感交集。古城,正是碧玉带上的一颗精致的翡翠,正是开在西王母阆苑的一朵奇葩!私人地图
一路看山看水写诗赏月
去的最多的是长命水――五桂山――桂南村――翠亨――崖口――张家边――城区,这一路看山看水,吃饭休闲,写诗看月,无不可其,乐无穷。常常一人,或三五人去爬的有五桂山、大尖山、蒂峰山、华佗山、湖洲山、云梯山,如有可能,见到山就要去爬一爬,感觉岭南山水的灵秀。
回望故乡,雪满巴山路
乡愁是中国文学中挥之不去的情结,很多人都是在离开故乡之后,才开始书写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何中俊也是如此。
四川阆中是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巴山蜀水深厚文化的滋养下,哪怕贩夫走卒,胸中也自有丘壑。何中俊的爷爷目不识丁,说起历史演义和儒家典训来却头头是道,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从小对“读书识礼”有一种天然的亲近。
何中俊自述“少小顽劣、生性愚钝,文不能文,武不能武”,中学毕业后,他并未考上大学,于是和大多数乡村子弟一样,撂下笔就拿起了锄头。现在,他总是喜欢用“耕读”来形容这段务农生涯,即便地里的农活再忙,他还是会用不多的空余时间来读书,他捡到什么读什么,却形成了不可一日不读书的终身阅读习惯。
在村人的眼中,这个酷爱读书的少年郎显然有些不务正业,对于一个农村青年来说,种好田、耕好地才是“正业”。幸好阆中风俗淳朴,村人对他只是略感另类,并没横加指责,只是每次读完一本好书后,无人分享,让他颇感寂寞。
多年以后,当他身在岭南,回望阆中,幼时看腻了的风景都变得无比亲切起来。他最初的写作就与此相关,他写阔别已久的巴山蜀水,写萦萦于怀的阆中风物,写一个游子对家乡的万般眷恋。
生活在一冬无雪的岭南小城,他最怀念的是故乡飘飘洒洒的大雪。在《雪满巴山路》中,他深情地写道:“雪涌巴山道,已是多年未亲近的了。晶莹的雪花却时时真切地入梦来。”在他的笔下,雪景美如宋词意境:“故乡山灵水秀,气候润泽,年年都有如纱如雾的雪花漫天飞舞,造就了故乡雪峰若笠,清江自静,绿树、人家、炊烟、白雪,写尽天地造化、钟灵神秀的巴山雪境。”
寻梦他乡,闻香识中山
上世纪90年代初,带着满怀壮志,背着简单的行囊,何中俊毅然南下。第一次面对中山的情景已经远去,但记忆鲜活。那一次,他并没有打算驻足,只是路过。那时他倘且年少,满怀热望,正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渴望。
很多年后他还记得那条路,从现在富华酒店对面的车站下车,过岐江桥,穿过孙文西路,从西山寺脚转到民族路,然后从柏苑路穿城而过。从华柏路进入柏苑路,一下子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刹那间,初夏的骄阳仿佛消失了,两行翠色,遮蔽了整条街道;一片蓊郁间,人有如从沙漠猛然穿越到了绿洲;潮湿空气里,清芬之气扑面而来,犹如清水拂面。
车马之劳顿一去不返,他的心里好一阵清凉,吮吸着这淡淡的清香,他从此记住了一座城市的味道。那时候他还没有想到,将在这座城市待上二十年。二十年里,他换了多份工作,先后从事过电子技术、工厂管理、报刊编辑等岗位,后来索性自己创办了一家文化公司,和文化的关系可谓越来越近。
“可以说是中山成就了我。我在这里创业,也在这里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乡即我城,中山就是我的香城,我的福地。”
二十年的时间足以使两个人由陌生变为知交,也足以让一个人和一座城市血脉相连。二十年来,何中俊在小城中山展开了一段“寻香之旅”,全方位多角度地品味中山独有而丰富的香味。
他乡即我城,书写身边的风景
从阆中到中山,何中俊的生活充满了变数,唯一不变的是他对写作的热爱。这些年来,他结交了一些文友,生活已不像少时那样寂寞,可他最喜欢的,仍然是在茶余饭后,读读书,写写字。
以前,他喜欢写故乡,写游子的漂泊,现在则将笔触更多地对准了他生活的这片土地――中山。他写过一个以中山为背景的中篇小说 《逐岸》,也写过一系列关于中山美景的诗歌:《雾中石岐》、《烟雨过长洲》、《春过紫马岭》、《长命水的初夏》、《在城南树木园里》,都是我们身边的风景,读来让人倍感亲切。
与鸿篇巨制的小说相比,诗歌、散文更像断章短歌,但我们却从这些片段中窥得一座城市最鲜活、真切的面貌。在他的散文《香城记》中,写了芒果的清香、白玉兰的幽香、木棉的浓香,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笔下的“世俗之香”:
“比较深入的香味来自于那些古街小巷,一条条小巷像迷宫一样,错落盘绕在阜峰山四周,也就是老铁城的周围,这里是一条时光的隧道,也是一个香味的拼盘。这里的香味是世俗的,是杂陈的,有着鲜活的生命与生活气息……转过孙文西路、太平路、光明路,果菜之味,菜肴之香渐趋浓烈,冷不丁的煲牛腩的浓香,猪脚姜的辛香,让人垂涎欲滴。这些香,是这个城市的现世之香,是当下之香。”
尽管笔耕不辍,何中俊坦言,自己并没有文学方面的野心,他坦诚地说:“文学创作是需要天赋的,如果把作家分为九流,我想我不过居于七流,完全没有可能成为大家。”即便如此,他从未想过要放弃写作,写作于他,已像家常便饭那样寻常,更是他修炼自己的一种方式。谈到文学创作的出路,他说:“现在文学已经式微,所以,如果想写作就不要抱任何功利的目的。”那么文学在当下是不是完全失去意义了呢?他回答说:“当然不是,文学至少可以救自己。”
“沈从文是我喜欢的三位作家之一,我特别喜欢他的《边城》,那么美,渗透了感情。”少年何中俊曾想以手中的一支笔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如今的他,只想写写自己熟悉的风景、熟悉的事物。对于他来说,中山已经熟悉得像老友像亲人,这是属于他、属于千千万万新老中山人的“芳香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