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监部门对“新奥”做法的解释引来车主质疑——-“200元买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8.11.13
【版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本报讯 合法改装厂进行 “油改气”,并取得了株洲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下简称市质监局)出具的《车用燃气气瓶使用登记证》(简称《登记证》),但因不是“新奥”改装厂改装,多台出租车无法在“新奥”加气点加到天然气而停运。12日,本报《车主质疑“新奥”不公平竞争》对此进行了报道。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昨日,记者来到市质监局进行了采访,结果却出人意料。 两种解释 让人迷糊 市质监局气瓶管理检验中心主任易庆解释,如“油改气”后的出租车有市质监局出具的《登记证》,并且气瓶检验合格,全省范围内的天然气加气点应当给这些车辆加气。 他说,出租车气瓶属特种设备,他们发放了 《登记证》,表示主管机关检测合格,允许加气。如果不合格,肯定不会发证。当时,根据相关物价部门规定,每个证收取了200元费用。 他介绍,株洲市只有 “新奥”和 “湘海”2家合法的改装厂。 “当时也是为了避免垄断 (出租车改装),而经省相关部门批准的。” 不过,易主任随后的解释让记者有点犯迷糊。他说,看过本报后,他和“新奥”公司CNG项目部的陶经理联系了。对方称,出于安全考虑,在其他地方改装的出租车要先去“新奥”改装厂进行安全检验,合格了才能去“新奥”的加气站加气。如果“新奥”改装厂说不合格,那就不能加气。 “你们发了《登记证》就意味着可以加气,而‘新奥’改装厂说存在安全隐患,不给加气。是否导致主管部门的证明无效?是否矛盾?”记者问。 “不矛盾。《登记证》只是将气瓶登记造册,便于安全监管。至于改装线路、布局,是否影响车辆性能,我们不管。”易主任说。 车主:能否加气,谁说了算? “油改气”后,车辆是否安全,究竟是车辆改装厂说了算?还是由相关主管部门说了算? 车主李先生认为,如果由改装厂自己评定是否安全,那就是典型的“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行为。既然两家改装厂都是省里认定批准的,就应该由主管部门对其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把关,而不是由其中一家改装厂去评定另一改装厂的 “油改气”安全性能。如果掌握话语权的改装厂故意刁难,完全可能出现另一家改装厂改装的出租车全部符合安全性能却无法加气的情况。 “质监局发的《登记证》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我们花了200元,无异于买了一张废纸……”几个车主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 “将合法改装厂改装的车辆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的考核权,交给同样参与竞争的企业,简直是个笑话!质监部门在这个问题上有不作为之嫌。”李先生提出质疑。(本报记者 徐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