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卖地一招的城镇化与传销何异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2.26
【版次】第A4版(时评)
【入库时间】20130430
【全文】
□董怀国
湖北房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选择了城镇化的脱贫发展之路。政府通过不断兼并农村,扩大城市规模,引导城镇化进程。当地领导干部对这种以城镇化为主体,带动贫困县发展的模式很是看重,其中就有十堰市政协副主席多次调研,认为房县正在朝着区域中等中心城市的规模发展,建议将房县更名为房州市。(据《新京报》)
与其他地方的“国贫县”一样,房县的贫困离不了区位条件太差、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疲软、经济增长乏力等因素的制约。所以当地“花5年时间,耗资700多万元做出房县县城80平方公里的战略规划”,希望通过人先行聚集,再发展产业化、农业现代化。
然而,几年过去,事情并没有按照房县官员设想的那样发展。经过一番大移民、大集中之后,房县县城、各个集镇规模确实扩大了不少,但是由于缺乏城镇化发展必要的资金,城镇在管理上面临难题,建设项目也难以让人放心。最重要的是,被征地农民和山里移到城镇的农民,大家都因为就业机会少面临生计困难,一些人开始往乡下回迁。很显然,房县大张旗鼓造出来的城镇,并没有为这些新市民的加入做好充分的准备。
现在看起来,房县“旧房上刷白灰,耕地上搞开发”的路子,并没有必要的实业支撑,而是热火朝天铺开一场造城运动,吸引来大批的人流,然后将第三产业勉强扶上马,成就了一时的繁华景象。而他们设想中的下一步产业化、农业现代化还没来,经营城市便面临着重重的困难。
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被当地一个农民揭开了其虚妄:如果征地建工厂,我们欢迎死了。城市不是空中楼阁,农民进城生存也不能靠玩空手道。这里的和谐发展之道在于,实业创造城市构建必要的物质财富,以完成城市在基础设施各个方面的容度,城市提供诸如就业机会的人员生存和流动的基本条件,人员再用一般劳动创造价值,实现城市的繁荣。显然,房县单纯通过卖地拉动了社会中诸多要素的发展,实现了一时的繁华,但是其他的产业没有跟进,城市的经营无法持续,其城镇化路子也就走得异常艰难。
而且,房县这样的城镇化,更像是传销人员称的只听说过未必见过的传销产品。一个宏伟的蓝图将一大块地圈起来,高楼迅速立起,人流涌动,偏远农民在外打工的积蓄、被征地农民的补偿款,都被迅速地吸纳进来,共同助推房地产和第三产业。只是,农业基础在哪里?工业驱动在哪里?人才流和资金流在哪里?房县“市民”守着这林立的高楼,将房子倒腾一阵以后,终归会要疲惫下来;房县政府自己所称的“牺牲一部分老百姓的利益”发起的房地产战役,恐怕也只能换来 GDP 上一堆空自好看的数字。
浏阳样本其实给房县一个启示:“一线三城”的战略规划,就是在产业推动的基础上,注重了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功能,优化人居环境。这说明,城市是可以造出来,但是它首先应该让市民有就业机会、有安全保障、有发展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