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出路的清退与“卸磨杀驴”何异?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9.11.25
【版次】第03版(评弹)
【入库时间】20110520
【全文】
没有出路的清退
与“卸磨杀驴”何异?
稿件来源:焦作日报作者:冯新瑞
近来,对于甘肃省兰州市的千余名代课老师来说,注定是梦想破碎的时候。他们即将以被清退的方式,在年底前完成各自的“最后一课”。在他们曾奉献青春的讲台上,不仅青春不再来,前路也一片茫然。笔者以为,即便是官方有刚性政策作为清退的依据,也必须有人性化的柔性安排。而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给“只会教书”的代课老师们,找到一条出路。
据相关资料显示,代课教师诞生于现代教育制度在我国植根之后,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之初,政府试图在短时期内大范围提升数亿农民文化素质的背景之下。而甘肃即将被清退的代课老师中,多数都在这个背景下为偏远山村的扫盲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他们付出青春的背后,一代又一代山里娃或掌握了足以谋生的知识,或成为飞出山乡的“金凤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落后地区的改变奠定了知识基础。然而,当代课老师“从20岁教到40岁”最终“把自己家教成村里最穷”之后,他们得到的却是被当地群众称之为“卸磨杀驴”的悲惨命运。
当然,清退代课教师自然有国家政策,也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但在笔者看来,决不能“一退了之”。即便是被甘肃官方频频提到的千余万的补偿金,也一样不能买回代课老师付出的青春,更不能为这批代课老师的未来作出一个长期的规划。
据媒体报道,针对代课教师的清退问题,有关专家曾提出过分层解决的思路:对于从教时间长,水平较高,年纪大?代课教师,可以考虑其优先转正;对于任教时间不长,学历达到要求的,不妨给个机会考试;对于学历不达标,教学水平不能胜任的代课教师,政府在清退时要提供合理补偿,同时也要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为其再就业提供帮助。
反观甘肃的清退之举,虽有相关补偿,但一年教龄1000元的标准,显然算不得合理;虽有择优录取的提法,但却因“钱和政策”的桎梏,始终未有实质性的行动。而在再就业的扶助方面,当地有关部门显然比被清退的代课老师们更为茫然。在笔者看来,最为茫然的,应该是那些偏远山区的孩子们,在代课老师离去的背影之中,不知道享受高薪的公办教师能否顺利承担起深山执教的艰苦工作。一场轰轰烈烈的清退行动,如果清退的代课老师前方没有出路,而补进的公办教师又不能迅速到位,那么即便是再刚性的政策,也无法弥补落后地区教育的巨大损失,更无法改变公众对于此次清退“卸磨杀驴”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