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吃空饷仅被警告,与纵容何异?

吃空饷仅被警告,与纵容何异?

作者: 出版日期:2014.07.23 点击数:0

【报纸名称】:珠江晚报

【出版日期】2014.07.23

【版次】02观察

【入库时间】20140830

【全文】

在“就业难”的背景下,三门峡渑池县教体局局长的女儿,竟然在上学期间就端上“铁饭碗”。这个奇怪的现象经网友举报后,当地纪委介入调查。记者从三门峡市纪委获悉,该教体局局长刘彦民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7月22日《大河报》)

吃空饷已经涉嫌触犯《刑法》中的诈骗罪。与此同时,《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还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由是观之,吃空饷不是简单的揩油。

近年来,吃空饷现象屡禁不绝,据统计,2005年,四川省南充市清理出2323名“吃空饷”者;2006年,甘肃省发现“吃空饷”者908人;2007年,山东省共清理出涉及违规人数11858人;2013年,河北省11个试点县清理出各类“吃空饷”人员1336人,涉及资金1065万元……有些地方甚至愈演愈烈,究其因,违法成本低是不容忽视的一大原因。为何轻轻处理吃空饷者?著名学者李成言认为,问题出在纪检部门对事件的定性上。通常,纪检部门认为官员通过一个名单“吃空饷”,不是直接贪污,不构成犯罪。同时,“吃空饷”现象太多,纪检部门可能形成法不责众、从轻处理的思维。此说不无道理,除此之外,还应该问责轻罚吃空饷者,两者是否存在利益输送?

有学者认为,“从‘吃空饷’的结果来讲,还应对涉事责任人,比如整个流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采取严厉的惩戒性措施,而且这种惩戒措施应当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诚然,吃空饷的背后存在一条灰色利益链,如果只警告一个人,其他人就逃过了惩罚。当然,问责不是全部,严格遏制吃空饷事件发生才是关键。清除腐败,不仅仅是挑出一个烂苹果,更应该检查放置苹果的筐子。吃空饷屡屡发生,既要严惩责任人,也应该反思这些人为何能够轻易吃上空饷,是不是预算制度、监督制度出了问题。一言以蔽之,谁吃空饷,就让谁付出相应代价,让其得不偿失。理想的状态是,制度健全,监督有力,让意图吃空饷者无从下嘴。王石川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