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评天下 高校招生联盟与“3Q混战”何异?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11.26
【版次】第06版(实话实说)
【入库时间】20110520
【全文】
前所未有的场景出现了。中国最好的大学,同时也是互相争夺最好生源的大学,正在以“盟军”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上周刚刚宣告成立的“北约”和“华约”分别由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牵头,几乎囊括了考取门槛最高的名校,将在下一年度自主招生考试中实行联考。“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双方的旗号并无二致(据11月25日《中国青年报》)。
高校招生联盟的声势日渐壮大,顶尖高校摇旗一喊,从者云集。各有各的朋友,各有各的算计,说的都是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做的无非是穷尽手段的掐尖录取。自主招生演绎成“招考托拉斯”,垄断的意思跃然纸上。
表面看,这是一件好事:联合“促销”,省得“消费者”货比三家跑断了腿,节约了各方资源。但实际上,如此“节约”却后患无穷,完全悖逆了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初衷。
一者,自主招生本就是百花齐放的意思,以自己的标准培养多元的人才,现在抱团招考,一旦“联盟”的态势铺陈下去,和当年的全国高考又有什么殊异?二者,招生联盟的协议固然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见,各级重点高校的话语权肯定参差错落,各校在招考中的权重也不可能等而化之,结果无非是固化了某种生源分配的层级态势,使得好大学永远优先招到好学生,高等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更为纠结;三者,自主招生的意思是要各有各的创意,而一旦结盟,又只能以统一的“考试”来寻求程序上的均衡,考试改革到最后还是以考试收场,这和素质教育对考试改革的期待似乎也是背道而驰。
如果说以上分析还是小人之心,那么,有一个细节完全可以解读出高校招生联盟的“醉翁之意”:两大招生联盟几乎都是选择在同一天进行考试。这也就意味着本届考生将不可能同时参加多所学校的自主招生,必须提前有所取舍,提前站好队,谁也甭想“脚踩两只船”。没有人质疑这个做法——因为它是打着“节约成本、体恤考生”的旗号,但事实上,这和腾讯与360撕破脸皮的“我们刚刚作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并无实质差异。
理论上说,推进高校自治、落实招生自主权,在于让考生有更多选择——你可以考一下北大,接着还可以考清华,然后还可以考人大等;你不喜欢这家的招录风格,可以试试别家,有可能的话把你心目中的高校转个圈儿地考也成。机会越多,成功的几率越大。现在,却因为大家提前组团招考了,多选的考试就成了单选题。先站队再考试,剥夺的不正是考生的自主选择权吗?
竞争的底线是秩序。高校联盟的扩展与招摇,与“3Q混战”殊途同归。对后者而言,好在工信部等职能部门已经作出了校准,眼下来说,起码赶在两大联盟掐尖之前,教育主管部门应主动叫停,不能继续放任其成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路上的诡异风景。邓海建
联系方式:
电话:0431-96618
邮箱:xwhsp@sina.com
提示:
本版转载文章,请作者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