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着房子车子票子而去相亲与卖淫何异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8.08
【版次】第02版:今日快评
【入库时间】20121205
【全文】
新闻回放时下,相亲已经成为很多人寻找另一半的重要途径。在第一次见面时就问对方是否有车、有房,薪资多少,摸清男方的经济情况,似乎已成为常规流程。“80后”刘娟因为在相亲时没有问男方的车和房,遭遇无厘头的“诚意”怀疑:“刘小姐挺好的,但是好像没什么诚意。现在相亲女方哪有不问车、不问房,甚至连薪水都不问的。”(8月6日《楚天金报》)
刘娟的相亲遭遇令人叫绝,甚至可以用“奇遇”来形容。男方的“诚意”怀疑,一者反映出其内心的不自信,似乎除了房子、车子、票子,自己身上就没有能够吸引女性的“靓”点了;二者凸显出物质化浪潮对于年轻一代婚恋观冲击之深,甚至已到了不问车和房就没有诚意的地步。
婚姻从来都离不开柴米油盐的现实考量。问题是,为什么当我们生活日渐富裕之后,物质对于婚姻的重要性反而被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是谁在引导、传播这一近乎病态、变态的婚恋观?个别媒体节目的不良导向应承担很大的责任。
看看那些打着“相亲”旗号“天天播不停”的娱乐秀,有几家不是将炫富、享乐、低俗作为卖点公然兜售,不是将各种原本“上不得台面”的婚恋观点放大到“普世”的地位,似乎“嫁个有钱人”才是天经地义的,否认这一点不是虚伪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在这样的“拟态环境”中浸淫久了,年轻人的婚恋观发生扭曲在所难免。只是,这种穿梭在车房夹缝中的相亲游戏“成色”有多少?
要想改变这些,光靠“半市场化”了的媒体自觉“流淌道德的血液”,或者广电总局频频下发各种禁令显然是无用的,关键是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并实施节目分级制。只有当媒体节目尺度的外延得到清晰界定,“性、星、腥”类节目被移出黄金时段,那些以挑战社会公序良俗和公众道德底线搏出位的“嘉宾”才能彻底从我们的银幕上消失。
一言以蔽之,相亲考虑物质因素无可厚非,但将物质条件绝对化、首要化,甚至放言“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则应为主流道德所摈弃。如果说,不以结婚为目的相亲是耍流氓,那么单纯冲着房子、车子、票子而去的相亲又与卖淫何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