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改考生志愿与舞弊何异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4.07.15
【版次】第7版:楚天评论
【入库时间】20140810
【全文】
邓海建
高招录取正在进行中,江西分宜二中和彭泽二中的3名考生却发现,他们填报的高考志愿被人篡改了。据考生说,班主任曾在填报志愿前以“怕学生丢失,代为保管”之名向班上学生索要密码,班上大多数同学都将密码给了老师。采访中,有知情人士表示,这两所学校发生的篡改学生志愿事件,很可能与某些高职院校争抢生源有关。(7月14日《京华时报》)
涉事老师冠冕堂皇的说法,是“考虑到考生分数情况,报考第二志愿学校更容易被录取”。这样的说辞,显然不堪一驳。一者,既然是要调整志愿,此前何以谎称“怕学生丢失,代为保管”而骗取学生密码?二者,最熟悉志愿操作规则与底线的老师,却“出于好心”在考生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变更志愿,不声不响“做好事”、替考生的人生选择扭转方向,合情合理吗?
遮人耳目的小动作,恐怕是无利不起早的铤而走险罢了。彭泽县二中校长王怀宇佐证了一个关键性细节: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部分老师更热衷于带普通班;而据记者调查发现,普通班的考生往往是高职院校的主要招生对象。职校招生难,于是“有钱能使鬼推磨”,那么,重赏之下,必有勇“师”?
私改志愿,从性质上说,与权力舞弊有什么差别呢?耐人寻味的是,当地却没有深挖涉事教师私改志愿的原因,而是给之以“降级”或“协调解决”的处理。鞭子如此轻柔,私改志愿这回事,果真能禁绝吗?不得不说的是,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买方市场,高校招生难,职校招生更难。基于生存焦虑与监管阙如,高考志愿很容易成为权钱勾兑的唐僧肉。这个时候,如果个案不能杀一儆百,如果制度设计不能及时完善起来,私改志愿这回事,恐怕还会有下一季的路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