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不干事与腐败何异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9.04.15
【版次】第A2版 (鑫报之声)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如果说不干事就是腐败,这话未免重了些,其实未必。有个成语叫“尸位素餐”,“尸位”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素餐”即“无功而受禄”(《诗经·魏风·伐檀》,赵峻注)。为官而不干事,拿着纳税人的钱,无功受禄,无为受禄,而且还“受”得心安理得,即尸位误事,尸位误国,尸位苦民。
干部拿的工资是纳税人的钱,拿着工资“不干事”就是无功受禄。当官不干事,无论庸或懒,都算有位但无为。无为自然则误事,误事自然苦民,虽不贪,也非清白,自然当属腐败的另一类。
官员不干事,干事的官员自然看不惯。但看不惯归看不惯,批评归批评,官员“不干事”的现象依然很有市场。这是为何?据笔者所知,一个单位做正事的忙人,对待闲人是敬而远之,忙人事多必有错处和短处,一旦有错,大气不敢吭一声。闲人就不同了,可以大声地无休止地指责这也不好、那也不对。有事无事给你找事端,你干正事他点鬼火,你下乡搞调研他说你吃喝玩乐,你到上面招商引资他说你专行贿赂,你出外考察他说你游山玩水,你就是再清正廉洁,他只要没得好处或者偶尔被批了几句,必说你一无是处。
用他们的哲理来解释:谁干事或真干事,是费力不讨好;干得多好,不如“嘴巧”,能说会道,领导“感冒”。只顾低头拉车,“实惠”不会多得;只会埋头苦干,领导不易“发现”。更有甚者,认为“干事会引火烧身担风险,不如老实呆着保平安”等等。
一些地方在对干部的考察中,往往认为对不干事的人难以量化考核,于是对不干事的干部也只能是“睁只眼闭只眼”。这不仅让不干事的干部长久地占着官位,也挫伤了一些干事者的积极性。
所以说,进一步完善干部的考核评价机制很有必要。要拓宽监督渠道,切实保证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心里有杆秤。干事不干事,群众看得一清二楚。我们应当借助群众的力量,由群众评判,让选人用人的过程真正做到在阳光下运行。明察暗访,严厉问责那些不干事、不想干事的庸官,形成能者进、平者出、庸者没有市场的用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