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中孝老爱亲感动中国-80后女子何涛当选为全国道德模范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9.10.22
【版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上海的年轻护士和大别山的打工仔,一段不被祝福的爱情;小伙车祸高位瘫痪,姑娘辞职陪同回到山沟,一起不被认同的举动;怀孕挺着大肚子,推着板车送爱人就医,还要照顾偏瘫的婆婆,一份不被看好的生活。这些,何涛却都做到了,爱情至上,举动坚定,生活温馨,有人为她感动也有人替她抱屈,她都平静地接受了,她的想法很简单:“我爱他,从没当他是生病,不是他离不开我,而是我离不开他,这辈子都放不下了。 ” 何涛,目前同爱人侯灿生活在六安市裕安区西河口乡的一个山村里,2009年,她当选为孝老爱亲全国道德模范。 A一段甜蜜, 上海护士爱上打工仔 何涛,1984年出生在上海的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毕业后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传染病医院当护士,相貌清秀,幸福无虞的生活让年轻的女孩对爱情也充满了希望与憧憬。然而,人生的道路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完美。 2005年2月,何涛和同学在一家饭店聚会,结束时下起了小雨,没带伞的何涛准备就那样回家,才出门,饭店二厨侯灿撑着伞出现了,要送让他一见钟情的姑娘回家。何涛并未推辞,走在路上,侯灿让何涛走在马路里边,自己走在快车道的一边,激动中的侯灿甚至语无伦次,何涛却被细心笨拙的侯灿打动了。 随后的交往中,何涛一点点了解到了侯灿的情况,来自安徽大别山区,在六安的一个山村,父母老实,家庭困难。不过,年轻人的爱情没有被这些现实问题影响,何涛义无反顾地爱上了侯灿。可长辈比年轻人考虑更实际,母亲朱华知道女儿和一个打工仔恋爱,勃然大怒,限制女儿行动,每逢周末就收走女儿手机,把女儿锁在房里。终于有一天,何涛趁母亲不注意,从二楼阳台跳了下来,跑去找侯灿。朱华在医院逮住了何涛要她回家,女儿不回,朱华气极,撂下一句话:从此以后我就当没你这个女儿了。 谈起当年的疯狂,何涛说从未后悔过,只要那个人是侯灿,她还是会那样做,因为侯灿幽默、阳光,对她好,虽家庭贫困,但乐观自信,业余时间还自修大学课程。 B一次变故,凌晨车祸粉碎了美梦 两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计划着年底回六安老家办一场婚礼,从此过幸福快乐的日子,但现实总不尽人意。 2005年10月28日凌晨,何涛接到一个电话,一切都乱了,侯灿遭遇车祸在医院抢救,肇事司机逃逸。何涛赶到医院时,侯灿已不省人事,一次次的病危通知书,让何涛犹如身在炼狱,手术后医生告诉她,侯灿面临颈椎以下高位截瘫,有可能成为植物人,疲惫的何涛被这残忍的宣判击昏了。如同她自己在电视中看过的泛滥镜头一样,等她从昏迷中醒过来时,医生告诉她,怀孕三个月了。 生活不是戏剧,人生的十字路口没有编剧替她设置好道路。侯灿同在上海打工的姐姐知道后,哭着要她把孩子打掉,侯灿的母亲也从老家打来电话,劝这个素未谋面的姑娘:“丫头,你做得够好的了,你走吧,没人怪你。”安静地听着这些劝告,何涛劝侯灿母亲不要哭。她坚定地选择留下。 侯灿还在昏迷中,何涛辞去了工作,照顾他陪他说话,告诉他:她和孩子一起等他。一个月后,神志不清的侯灿终于醒过来,大小便都不能控制的侯灿非常绝望,要何涛离开,说自己也不想活了。何涛告诉他:你到哪,我和孩子就陪到哪! 对现实的绝望以及对生活的渴望,侯灿既想赶走何涛,却又依赖着何涛,怀着复杂的心情他让何涛留在了身边。 2个月的治疗,花去了6万多元,两人欠下了大笔债务,春节前,两人回到了六安老家。 2006年的春节,对何涛来说,真的很冷。尽管已有心理准备,眼前的情景还是让她震惊,侯灿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为了给儿子治病,老人已卖光了所有值钱的东西,侯灿母亲急着儿子的事,高血压引发脑溢血,半身偏瘫。那个除夕夜,家里非常寂静,何涛静静地给侯灿喂饭,侯父沉默地给侯母喂饭。 C一股韧性,孕妇板车推爱人求医 回到六安后,对何涛来说,最艰难的日子也来了,浪漫爱情的炫彩早已消逝,在这个小山村里,她已不再是那个都市女孩,而是一个要挑起整个家庭重担的村妇。 侯灿长期卧床,所有生活起居都需要何涛,每顿饭都要喂,一顿饭得40分钟到一个小时,大便需要何涛用手抠,晚上睡觉时,每隔两个小时就要替侯灿翻身。 2006年元月份的一天夜里,怀孕中的何涛嗜睡,翻身迟了,侯灿借机发怒,指责何涛:“出于同情在照顾,我不稀罕!”委屈的何涛跑出了家门,当时正下大雪。原本想气走何涛的侯灿也慌了,而且近视的何涛没戴眼镜。躺在床上的侯灿大声呼喊,让家人去找何涛。村民都知道了,个个拿着火把出门找人。何涛说,当时她也不知道自己跑到什么地方了,反正是山上,看到山下那么多人举着火把在找她,感动的她觉得给大家添麻烦了,赶紧下山。 善良重情义的姑娘获得了村民的敬重,大家你凑一点我凑一点,加上家里卖农货攒点钱。2月份,何涛把侯灿送到六安市人民医院接受针灸治疗,没钱住院,她就租房子,借个板车,每天推侯灿去医院。一条街上的人都被这个挺着大肚子的女孩感动了,卖菜的人给她送菜,卖早点的人给她送早点,天天都有人过来帮她一起推板车。一对老中医夫妇知道后,等两人出院回家,特地从淮南来到六安,教何涛学推拿按摩,在侯灿家住了一星期,还帮何涛做饭做家务。 侯灿父母老实巴交,儿子出事的打击让两位老人茫然失措,何涛成了一家的主心骨。除照顾侯灿外,她要精打细算地持家,挺着越来越大的肚子,她学会烧柴火,锄草,喂鸡。学会采茶的何涛摘了一季茶,晒得漆黑,挣了一千多元,给侯灿买了个轮椅。“侯灿天天睡床上,特别想晒太阳,所以一直想买轮椅。”因长期躺着,第一次坐上轮椅的侯灿头很晕,何涛抱着他哭了。侯灿也知道爱人心中的委屈与恐惧:“何涛从不在我面前哭,那次却哭得很厉害。 ” D一丝愧疚,妈妈为独生女儿操尽心 2006年5月25日,何涛与侯灿的孩子出生了,自离家后不再与母亲联系的何涛给母亲发了个短信:“生了个大胖小子。 ”等了很久,母亲终于回信:“好好养身体,稍后寄钱过来。 ”这时,母亲还不知道带走女儿的侯灿出车祸瘫痪在床。随后,母亲寄来了一千元,离异多年的父亲也寄来了四千元。 侯灿给儿子取名“侯浩毅”,取其谐音“好不容易”。 “儿子来得真的不容易,我没想到何涛会坚持下来,会这样不顾一切。”侯灿说,如今的一切都来之不易。孩子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希望。最艰难的日子似乎渐渐过去,为了给孩子一个户口,不愿连累何涛的侯灿终于答应和何涛结婚。这对患难恋人,终于成了夫妻。 “儿子出生后,我忽然理解了一个母亲对子女的爱护,对母亲多了一份愧疚。 ”所以何涛第一个报信告诉母亲,有外孙了。何涛的父母离异多年,因为女儿坚持爱情而称 “没你这个女儿”的朱华渐渐谅解了女儿,外孙出生不久,她来到了六安西河口乡,侯家请人做了当地最隆重的筵席“十海”,看到轮椅上的侯灿,朱华才知道,女儿这几年这么辛苦。 回到上海后,为了减轻女儿的负担,这位早已退休的母亲,找到了一家饭店洗碗打零工。 E一份感恩,小本记下一堆好人姓名 当地政府知道何涛的事情后,因为何涛有护理专业,于是安排她到了西河口乡卫生院工作。每天上班时在医院照顾病人,下班后照顾儿子、侯灿以及他母亲,每夜都要给侯灿翻身。“何涛是我们家最辛苦的一个。”侯灿说,一次何涛在厕所老不出来,他担心地问了一下,何涛说,很累,想在厕所多歇会。 “她最累,也是最坚强的一个人。 ” 即使在家要照顾老人、小孩和丈夫,何涛在医院的工作依旧一丝不苟,参与预防“甲流”的培训,将在上海医院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教给同事。 “只要在侯灿身边,不管在哪里,做什么,我不觉得辛苦。”何涛说,因为有那么多人的帮助,他们的生活才一天天地好转,所以她要认真工作,认真生活。两人的房间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墙上有很多媒体摄影记者为他们拍的多个版本的婚纱照,空空的抽屉里,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了长长的名单,何涛说,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留名的没留名的,她都记下来了。 2008年,筹到了一些钱,何涛送侯灿到北京进行康复治疗,当初被医生断言只能活两年的侯灿已经能坐上轮椅,能自由活动双臂,能借助工具自己吃饭了。 “不过他耍赖非要我喂饭。 ”对丈夫的赖皮何涛也由着他。“很多人以为是侯灿离不开我,其实是我离不开他,这辈子都放不下他。 ”何涛说侯灿就是她的支柱,遭受那么多磨难,她还是那个单纯的姑娘,面对坐在轮椅上的丈夫,她还不时流露出女孩子的娇羞与小小的任性。 当选上全国道德模范的何涛,看到的不是光环,而是责任,她说:“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好好照顾丈夫照顾孩子,照顾好病人。”她还有个希望,就是通过干细胞移植让侯灿重新站起来,因为这份希望,因为对侯灿的爱,会支撑她一直走下去。 ■记者 汪漪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