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和万事兴——阳长镇堰塘村何涛夫妇持家创业点滴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03.16
【版次】第3版(综合)
【入库时间】20130630
【全文】
■□ 潘胜中
2001年,阳长镇堰塘村精明能干的何涛与贤淑美丽的范云梅喜结良缘。从此,他们便成了村里的“名人”,村里有年轻夫妇吵闹,老人们总喜欢用何涛、范云梅夫妇的事迹说服他们。
新婚燕尔,何涛夫妇俩就商量,与其守在家里卿卿我我,不如趁着年轻,到外面闯一闯,学成一门技术,找出一条致富路子,成就一番事业。于是,何涛踏上打工之路。范云梅既要照顾年迈多病的双亲,又要打理家里的农活。无论怎样苦、怎样累,坚强的范云梅不吭一声,总是给在外面的丈夫打气:“家里的一切有我承担,你安心在外面闯一闯!”
在妻子的鼓励下,何涛度过了5年的打工生活。除逢年过节偶尔回家之外,长年在外面奔波——收废品、下矿井、当学徒,只要能想到的,他都去做。
打工过程中,何涛渐渐明白一个道理:没有技术,干的活比别人累,拿的钱却比别人少。5年的打工生涯中,别人不干的抢着干,别人嫌脏的自己不嫌脏,起早贪黑,何涛一门心思扑在学技术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5年的辛苦学习,何涛集不锈钢装潢、室内装修、工艺喷漆等手艺于一身。在妻子的支持下,何涛回家成立了自己的装潢经营部,每年收入几十万元,每年培养6个技术工,每天解决15个乡亲就业。
白天,何涛在外面奔走,风里来雨里去;夜晚,何涛灯下伏案钻研图纸。一切农活,父母、女儿的饮食起居,全落在妻子范云梅身上。范云梅不但没有一句怨言,而且还悄悄给丈夫递上一杯热茶,为丈夫削上一个苹果,给丈夫无比的温存和鼓励。
在农村,第一胎是女孩的计划生育管得不是特别紧,但何涛、范云梅夫妇却克服了父母、亲人的反对,放弃了二胎生育机会。女儿都7岁了,也不愿再生第二孩,还经常向父老乡亲宣传党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各种支农、惠农、富农政策;宣传“一个闺女顶天立地”、“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思想,引导邻里乡亲转变观念,自觉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寻求致富门路,发展经济,少生快富。
女儿已上一年级,何涛、范云梅夫妇给她购买、预定各种启蒙读物,经常和女儿一起学习,在家里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孩子诚实、谦虚、勤劳、勇敢、善良的品德。不仅如此,何涛夫妇俩还订有《贵州都市报》、《法制日报》、《生活百科》等报刊,每晚的《中央新闻联播》、《焦点访谈》、《贵州新闻联播》等全家必看。“多看新闻,多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多了解法律知识、农业科技知识,让全家人受益匪浅。”何涛这样说,“7岁的女儿何璐玮对播音员真是太熟悉太有感情了,罗京的死她哭了两个多小时。”
父亲喜欢拉二胡。何涛夫妇便从昆明给父亲买了一个标准的。父亲高兴得像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母亲不喜欢打扮。何涛夫妇给她买了一只精致的发夹。母亲嘴上连说太花钱了,心里却甜蜜蜜的
邻居有事,总缺不了何涛夫妇俩的身影。去年8月13日夜,邻居张和平患急性阑尾炎,何涛二话不说,迅速用车将张和平拉到县医院治疗。不仅不收一分钱,他还为张和平先垫了2000元医药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