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悔情至真-——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何涛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9.10.22
【版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 本报记者 张大鹏 2009年9月20日的北京之夜,华灯璀璨,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颁奖晚会隆重举行。一位瘦瘦的来自安徽大别山的姑娘站在领奖台上,面对潮水般的掌声,不禁泪眼朦胧。 25岁的何涛,文静柔弱,一眼看去,极为普通平凡。可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姑娘,6年多来,精心护理着颈椎严重受损、下半身瘫痪的爱人,并生子育儿,伺候老人;就是这样一位“80后”姑娘,抛别大上海的优裕生活,来到皖西大别山区的乡下扎根,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一个困难重重的家,不离不弃;她用她的行动,诠释爱与责任,谱写了一曲感动中国的新时代爱之歌。 你是我今生的唯一 2004年3月,何涛和侯灿在上海一个朋友聚会上相识。阳光帅气又很健谈的侯灿,让何涛产生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他们在互相交往中加深了感情。侯灿在一家饭店打工当厨师,何涛在一家医院当护士。他给她做她喜欢的饭菜,送到医院,上完夜班,又是他就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陪护她回家。 当何涛的母亲得知爱女爱上的是来自大山深处的打工小伙时,坚决反对。何涛为爱反抗了。2005年3月,她瞒着母亲,搬进了侯灿租住的小屋。就在两位年轻人为爱所苦,为爱所慰,积极筹备年底回皖西六安乡下举行婚礼时,不幸降临到他们身上。 2005年10月26日晚上,侯灿遭遇了车祸,颈椎被撞骨折,将来可能是终身瘫痪。何涛晕了过去。 过了半个多月,侯灿慢慢清醒过来。但当他得知自己将来会一辈子瘫痪时,一天没讲话,不吃饭,拒绝一切治疗。他大发脾气让何涛走开。 “你走吧!真的,我不怪你。离开我,一时你会难过,时间长了你就会慢慢将我忘了。 ” 何涛委屈地流着泪,摇摇头。经过深思熟虑,何涛向单位递上辞职报告,决定要日夜守在他身边,帮他树立生活的信心。 就在侯灿受伤住院后不久,何涛被检查出已怀有身孕。然而,这个好消息对侯灿和何涛来说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侯灿大哭,劝何涛不要这个孩子,何涛摇摇头。侯灿的姐姐甚至哭着央求何涛去做手术,说:“妹子,不能拖累你。 ”可瘦瘦的何涛坚定地说:“这个孩子要留下,我要让他幸福。 ” 【记者感言】真情不移。何涛用坚定的选择,回答了生活中简单而深奥的问题:啥叫爱?爱能穿越世俗,爱是一生的承诺,是性命相托,生死不离。 让我撑起这个家 在何涛精心护理下,侯灿的病情稳定下来。医院的医护人员说,是爱情让这个小伙子捡了一条命。迫于经济压力,何涛决定护送侯灿回大别山老家。 2006年1月14日夜里,一辆汽车在黑暗中驶至侯灿的老家———六安市裕安区西河口乡张冲村。可何涛面对怎样的一个家呀!侯灿的母亲,得知候灿出车祸,急得血压上升,脑溢血导致成半身偏瘫。为治病,家里是负债累累。看着两个瘫痪的病人,何涛对侯灿说:“让我撑起这个家。 ” 春节一过,何涛带着侯灿来到六安人民医院接受康复治疗。天气寒冷,医院一个月光住院费要2000多元。为省下住院的钱,何涛在医院附近租了一间房子。在此后的两个多月里,挺着大肚子的何涛每天推着板车上的侯灿去医院,到中午时又赶回到租住的小房里烧饭、洗衣。何涛说,这是她最困难的一段时光,唯一可以安慰的是自己肚子里的孩子,还有侯灿日渐起色的治疗。 2006年5月25日,何涛生了个儿子。一直在大上海生活的何涛对大山里的生活极不适应。烧大锅饭不习惯,火怎么也点不着,经常把饭烧焦。秋天丰收的季节,像割水稻这样的农活,她显得更吃力,一天下来,手全部磨成小水泡。采茶时节,她和山里的女孩子们一样去摘茶,用麻袋装好去卖。秋天板栗收获的季节,她学着用工具去掉外面坚硬的刺,手被刺成一个个小血眼。冒着刺骨的寒风,到山上采野蘑菇,到镇上卖,换几个钱给孩子买奶粉,为侯灿买药。为帮助婆婆康复,她用学过的医术为她按摩,终于使婆婆的手腿能动了。而夜晚,无论白天多累,她每隔两个小时,都要给侯灿做护理,防止他长褥疮造成感染。 2007年7月,在好心人推荐下,何涛受聘到当地西河口乡卫生院当了一名护士。卫生院离家骑电动车要15分钟路。每天早晨6点,何涛起床,帮侯灿康复锻炼,又帮他刷牙、洗脸,喂吃早饭,然后赶着去上班。中午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开始小心地帮助侯灿翻身,抱他坐上轮椅,推他到村头上的小店去晒晒太阳,和人聊聊天。然后,她再忙洗衣服之类的家务。下午工作结束后,又匆忙赶回家中。 侯灿说:“涛,没有你,我的坟头青草都长得多深了。 ”何涛说:“别想太多,我无怨无悔。有我,就有这个家。 ” 【记者感言】爱如一道阳光,把艰难的生活照得温暖透亮。城市姑娘何涛用柔韧的肩膀坚强地担当起生活的重负,让我们在新一代年轻人身上看到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与优秀品质。她用自己的辛劳与奉献诠释了爱的真谛。 人间大爱暖我心 何涛的故事传开,省内外多家媒体都作了报道,各级政府也给了何涛一家很大帮助。 一位姓张的淮南老中医夫妇,专程找到张冲村。一个星期的时间,两位老人就住在何涛家中,教何涛按摩穴位,帮她做家务,帮助给侯灿治疗。两位老人至今也不愿向外界透露他们的姓名。 2006年,在上海做康复治疗的日子里,他们租住的房东王惠英阿姨知道了事情原委后,不仅不收他们的房租,还主动在小区内组织了一次募捐,给素不相识的小两口募到了1万多元,帮助疗病。 何涛的母亲,在一家餐馆做洗碗工,一月只挣1000元。得知何涛为侯灿生下一个大胖小子后,已有半年多没联系的她,在打通女儿电话的那一刻哽咽了:“你这个犟姑娘瞒着我生下孩子,从小到大没吃过苦,经历了那么多的事,又不和我联系,你让我这个当妈的,怎的是好! ”老人先是噙着泪从邮局给何涛汇来5000元,不久,又亲自来到山窝子里来看女儿和外孙。 何涛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到侯灿的家,已是夜色沉沉。邻里乡亲们听说受伤的侯灿和她上海的女朋友回来了,热情地拿来了炭火,端上了热腾腾的饭菜。当乡亲们听说何涛还怀着身子,自发组织起来捐款,短短十多天里,一个穷困的小山村就凑出了一万多元钱,为侯灿治病。 何涛清楚地记得,那个冬天的深夜,外面大雪皑皑,寒风呼呼。她和侯灿发生了一点小小口角。病中的侯灿心情不好,发火赶她出门。她委屈地拉门而去,边往山里走,边让伤心的泪水任意流淌。不一刻,乡亲们知道了,他们自发地走出家门,打着电筒、松明,一边喊着“何涛——何涛”,一边漫山遍野地找她。 “我望着山下的那条火龙,内心突然有流泪的感觉。 ”何涛说:“从那一刻起,我知道我离不开他,离不开这个地方了。 ” “细细想想,没有社会各界那么多好心人给我们伸出的援助之手,给予无私的关爱,侯灿和我走不到今天。 ” 大爱无声。是人间的大爱,诠释我们生活的真谛,见证着中华文明五千年血脉相传的传统美德。 【记者感言】爱犹如大山里的回声,真挚的爱会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也会得到社会的响应与帮助。时代呼唤道德力量,道德力量引领社会风尚。我们在祝福侯灿早日康复的同时,也同样坚信:只要从我做起,爱与付出就会成为家庭与社会和谐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