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有效体育课堂 北厍小学 何涛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12.06
【版次】第A08版:教育周刊/教学相长
【入库时间】20110308
【全文】
体育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促进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学科。所谓身体练习就是进行素质锻炼的同时,提高对技能的掌握水平;所谓健康就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因此,我心中的有效体育课堂要具备以下几点:
一、运动技能教学的连续性
在课中穿插素质练习不仅要常态化,还要讲究方法,力量、速度、协调、灵敏、柔韧等素质都要兼顾,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有侧重地发展学生的某一(些)身体素质。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打破了以往教师按体育教学大纲教授运动技能的束缚,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加灵活,根据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运用,学校器材、场地条件、师生的实际情况及学校特色、传统项目等的需求,确定所需的运动技能。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如一项运动技能项目的教学课时数,一学期(学年)学习和掌握几项运动技能,如何选择这些项目及在教授这些项目时应遵循何种规律等,要有非常好的连续性,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系统地掌握一项技能。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性
近年来对学校安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出于安全考虑,一些具有很高锻炼价值,对学生下肢爆发力、动作协调性、勇敢精神的培养非常好的但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的一些活动,如跳“山羊”、跳跳箱,甚至跳高、跳远都常常被排斥在外,致使部分体育课成为娱乐课、活动课,没有达到体育课程应有的功能,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在体育课堂上进行渗透。这样,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参加运动时的心理感受,通过运动缓解紧张情绪,并逐步通过锻炼树立自信。
三、即时评价体系的合理性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一个恰当而赞赏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从而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但目前,相当一部分的教师过分夸大了激励的效果,很少有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而有效的批评与惩罚。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还不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发展。因此,只有激励和惩罚并存,才可能形成完整的教育。而且,要尽可能掌握一定的比例,笔者通过实践发现,黄金分割比例比较合适,即对孩子的表扬要占三分之二左右,对孩子的批评要占三分之一左右,该表扬时就表扬,该批评时就批评,帮助孩子建立和完善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