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何涛默默无闻的基层质量人

何涛默默无闻的基层质量人

作者:舒廷聪 出版日期:2006.09.13 点击数:0

【作者】 舒廷聪

【报纸名称】:四川质量报

【关键词】 基层质量 技术推广 斑点叉尾 淡水养殖 养殖户 水产业 水产品 养殖技术 四川省 科学技术进步奖 

【出版日期】2006.09.13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走进何涛的办公室,他正在听音乐,用的是随身听。看到记者来了,他赶紧热情地招呼,并拉开抽屉将随身听放进去,抽屉里散乱地放着几盒磁带。随身听是10多年前最时髦的休闲装备,当时颇为洋盘地叫“walkman”。随着MP3、MP4的出现,walkman早已随着记忆远去。$$听说记者要采访,何涛很爽快,“还是谈养殖技术,谈水产质量吧,采访我真没有多少东西可以写!”事实上,何涛做水产技术推广已经有21年了。21年来,何涛的生活折射出中国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点滴变化。$$从小对鱼有感情$$何涛的父亲搞了一辈子的水产。那时,人们的饮食习惯以吃猪肉为主,而因为生在水产之家,何涛很早就了解到了鱼比猪肉更有营养。父亲有时会做红烧鱼吃,那种鲜美的味道在何涛儿时记忆里留下了深刻印象。何涛回忆说,后来学鲁迅的《社戏》,里边有一句“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很能形容小时候吃鱼的感受。$$“不过,那时水产品还很少,价格也相对昂贵,想要经常吃鱼不太可能。你想想,一家人的工资还不到一百块钱,鱼却要卖到接近一元每斤。谁敢经常买?”何涛说,由于从小便与鱼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加上当时子承父业很流行,初中毕业后顺理成章地读了淡水养殖专业。$$不到18岁,何涛开始到水产部门工作。当时,水产方面的人才非常少,淡水养殖也是非常热门的专业,何涛带着年轻的激情憧憬未来事业的发展。$$实习一年很充实$$事实上,何涛刚开始工作不久就遇上了水产部门的变迁。1985年,四川省水产局成立,是隶属于四川省水利厅的二级局。而此前,仅仅是四川省农业厅下属的一个处。水产局成立后,何涛的工作职责也就明确了,搞养殖技术推广。$$四川地处内陆,主要是冷水鱼主导市场。由于在1996年之前,对水产的质量检测几乎是一片空白,淡水养殖技术推广也就主要是建立养殖场、防治鱼病、提高产量等。$$“水产局的成立对我们搞水产的来说,意味着国家开始重视水产,也就意味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充满干劲的何涛尽管年纪不大,还是选择了到德阳实习养殖一年。$$“一方面确实能锻炼自己,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尽快在工作中上手;一方面还因为年轻总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说起实习的时光,何涛眼神中闪烁光芒,“那一年过得特别充实。”$$养鱼的确是件辛苦的事情。建立养殖场、拉网箱、监控水质、提高产量……不仅需要技术,还特别考验体质。每天早上天刚亮就要去鱼塘里打鱼,然后运到市场上去卖。回来后,要分几次给鱼喂饲料。有时还得乘上筏子,到鱼塘里打水草,捞垃圾。$$“最有意思的是,去市场上卖鱼的时候,总觉得鱼的营养价值高自然会有人买,但实际上当时大家并不太了解。有时去晚了,位置比较偏,半天也卖不出去。后来才跟养殖户学会了卖鱼,也算学到了一点做生意的诀窍。”$$披星戴月赴田间$$尽管只有一年,何涛真正懂得了什么是水产养殖,也对水产养殖产生了感情。此后的13年里,何涛一直从事着基层的技术推广工作。$$这段时间里,水产养殖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开始引进水产品种进行培育,市场监管也开始初露端倪。$$何涛回忆,那时一周至少有一半的时间出差在外,而至今印象深刻的有两次出差。一次是到达县组织养殖户开展建鲤养殖技术的培训。大巴山的路况非常不好,到达目的地时,颠簸了两天一夜感觉骨头都已经散架了,但看到养殖户急切想学技术,何涛觉得再累也值得。$$到资阳丹山镇推广斑点叉尾鮰养殖繁殖技术也经历了同样的辛苦。没有高速路,到达资阳后,天色已晚,马上又转车到丹山镇,而丹山镇离目的地还有好几公里的路程。何涛记得那天晚上,天空繁星点点,青蛙在稻田里欢快地叫着。$$正是这次成功的推广,何涛凭借“斑点叉尾鮰养殖高产技术”获得了1995年四川省水利厅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994年何涛还凭借“山塘规范化养鱼高产技术”获得了四川省水利厅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两张奖状何涛至今还保存着。$$事实上,斑点叉尾鮰目前在市面上非常普遍,常被商家当做黄辣丁来销售。“黄辣丁全身呈蜡黄色,前翅有倒刺,体形非常小,目前无法家养,市面上的价格至少得二三十元一斤。而冒充黄辣丁的斑点叉尾鮰是从美国引进的品种,无鳞,有斑点,外形与黄辣丁有几分相似,只是个头要大一些。”说起自己培育成功的斑点叉尾鮰,何涛显得很自豪,“斑点叉尾鮰在美国就像中国的鲤鱼一样,营养和口味都不错。”$$平平淡淡也是真$$转眼已是21年,何涛依然从事着水产技术推广的工作。$$何涛的感受是,水产业越来越受重视了,水产业真的发展了。单从人均消费鱼的数据就可以看出,增长了一倍多,虽然说不上是自己的功劳,但这却是自己最初的一个梦想———让更多人了解水产,喜欢水产,受益水产。$$如今,何涛的工作看似轻松了,做行政工作。到基层推广技术的时间大幅减少,一年也就几回;呆在办公室的时间多了,闲下来就看看书,免得与发展脱节;水产的品种多了,心情好的时候,换个花样烧条鱼,与妻儿共享天伦之乐,水产人的感受依然颇深。但是压力更大了。从最初的市场监管一片空白,到水产检验检疫逐步完善,再到QS市场准入、无公害养殖的逐步推广,需要学习和适应的东西还很多。$$当然这是好事,但何涛似乎也有一些怅惘。10多年前,有同事砸掉铁饭碗,利用自己的技术闯出了一片天地,如今已是水产界数得上的人物。自己却还是老样子。年近不惑,想要重新创业,市场似乎已经不是当年的格局。没有雄厚的资本,再过硬的技术也是空谈。帮企业搞技术指导也是心有不甘,曾经尝试过,也帮一个企业的产值从几十万做到了几百万,但自己的受益却不成正比,心寒!$$办公楼翻新了,水产市场规范了,而我呢?何涛说,21年来,从来没有从物质上收获惊喜,要说收获,那都在过程中———以我所学为人所用。 质量报记者舒廷聪报道$$●记者手记$$何涛很普通,普通的白T体恤,普通的球鞋,走在人群里你很难注意到他。但他很热情,21年与基层融为一体的经历,让他平易近人,也乐于助人。$$农技员、植保员……像何涛这样的基层技术推广工作人员有很多。采访过程中,记者还想联系农业厅的农技员进行采访,却被告知今年四川旱情不轻,农技员早就被派到各地进行抗旱抢收工作指导去了。很遗憾,也很感动!$$做基层技术推广的工作很清贫,买不起名车豪宅,穿不起花花公子;工作在田间地头,拿着不高的工资,却是需要技术的人最贴心的朋友。在质量的金字塔上,他们是最坚实的基础。$$何涛说,做基层技术推广很容易有满足感和成就感。$$曾有人在春节带着大包小包的土特产来感谢何涛。因为在何涛的指导下,养殖户增产增收了,保证了孩子读大学的费用。看到风尘仆仆的养殖户,何涛觉得,尽管平平淡淡,自己并未少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好。$$然而,对于记者而言,在见证像何涛这样的基层质量人生存状态过程中,却总感觉有些辛酸、有些遗憾:因为“质量”还远没有被更多的人所重视,这些基层质量人就只能继续默默地奉献着、奉献着……

3 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