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连续报道-弘扬主流价值观-——对话“何涛故事”

连续报道-弘扬主流价值观-——对话“何涛故事”

作者: 出版日期:2009.05.20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安徽日报

【出版日期】2009.05.20

【版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新闻背景 本刊5月6日曾以《一位上海女孩的爱情守望》为题,报道了上海女孩何涛的故事。何涛在男友因车祸全身瘫痪的情况下,毅然随之来到六安农村老家,5年来,她甘于贫困,精心照料爱人。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本刊随后又开展专题问卷调查,了解人们对爱情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思考。为进一步探讨这一话题,记者连线有关专家学者畅谈认识。 对话人物:记者 李揽月嘉宾:孙中锋(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嘉宾:田宝同(安徽文化网编辑) 话题一:感情如何应对柴米油盐的考验 记者:在访谈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男性读者与女性读者的观点各有侧重。男性读者对何涛的行为表示赞赏的居多。而女性读者,对她的选择多不以为然。 田宝同:和同事聊起这个故事,他们的第一反应是不相信,不相信有这样的上海女孩。男性之所以支持她的选择,是因为所有的男性都渴望这样的爱,现实中这样的爱实在太少了。但是这也反映了男性面对爱情时自私的一面,总在希望女性做出牺牲。女性之所以反对,是因为大多数女性能够很明确地看出这种选择后将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毕竟能经历刻骨铭心爱情的人很少,不经历的是很难真正体会爱原来如此强大。 孙中锋:在何涛的故事里,她面临两重考验:一是当侯灿出车祸时,她是走、还是留。二是当浪漫的爱情接触到艰苦的生活,能否坚持下去,又是一重考验。应该说第二重考验更持久,爱情终究要与柴米油盐的生活接轨,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换言之,相对于生离死别这样的严峻冲击,鸡毛蒜皮的庸常生活才是一道更难的考题。爱情在不同时期应有不同的形态,在不同的阶段,内涵要不断更新,才能维持婚姻家庭的稳定。 话题二:不论是情感还是道德,都应追求一种崇高 记者:本报的问卷调查表明,赞赏何涛“对感情坚定如一”票数最多。这说明,在大多数人的内心深处,总是期待着一份稳定长久的感情。 孙中锋:今天的人们的婚恋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可否认,社会上对恋爱、婚姻的看法越来越趋于功利、实用,甚至大学里流行着‘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点。张扬个性的一代年轻人很少愿意为婚姻做出牺牲,像何涛这样的典型反而显得惊世骇俗,她的爱情经受住重重考验,表现出崇高的道德境界。 田宝同:在何涛的故事里,我更多看到的是爱情的力量,而不纯粹是道德。所有认为这与道德有关的,那是外人的眼光。而在当事者本身,不一定这样考虑。因为现在的人,很难为了道德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何涛这么做,是因为她真心在爱,觉得只有在他的身边才能开心,才能幸福,即使他残疾了,可他还是他。比如去年那个在地震中背着死去妻子回家的人,感动了无数国人,这同样说明了人们对忠贞不渝的美好向往始终是不变的。 话题三:可以有多元化,不可以没有责任 记者:人们的婚恋观已呈多元化趋势。现代人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在对待婚姻的态度上,已与前人有了很大的分野。过去的那张“旧船票”,是否还能登上今天的客船? 孙中锋:我觉得虽然生活中常有各种极端的例子,但人们的婚恋观总体上要比上一代人更多一些理性和冷静。一个能包容多种形态的社会才是正常的社会,何况维系婚姻的核心价值体系没有变。正如前边谈到的,婚姻要以感情为基础,但更要以责任来维系;对家人的奉献其实也在收获家人对自己的奉献,收获幸福。当有些人在大谈“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的时候,其实是在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何涛对侯灿的奉献是对自己婚姻的负责、是对他人的负责,她收获了别人的尊重、赢得了公众的赞赏,更获得了自己内心的幸福。与此相反,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出于现实困难的考虑而放弃了责任,但她(他)未必能够获得幸福,甚至往往生活在内心的愧疚中。没有责任感的人也往往赢得不了其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田宝同:从70后,80后,到90后,现代人的婚恋观是一代比一代现实,一代比一代开放,责任感也呈递减趋势。就拿这个故事来说,如果在70年代或者更早,这也许就是很正常的事情,在今天之所以这么被人关注,从另一个层面就反映了现在的人很难去为爱情牺牲点什么。现实没错,但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自私与斤斤计较。从这个意义上说,何涛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