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何涛心里的“嘀嗒声”

何涛心里的“嘀嗒声”

作者: 出版日期:2014.05.13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新疆石油报

【出版日期】2014.05.13

【版次】03版(科技兴油)

【入库时间】20140610

【全文】

本报首席记者姜晶华通讯员寒星

“嘀嗒嘀嗒嘀嗒……”

今年1月的一天,何涛双眼紧盯注醇泵附近的铁桶,“一滴、两滴……”他在心里默默计算着。

“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吗?只能眼看着漏失!”

此时对于何涛而言,一分钟就像一小时那么长,每滴乙二醇就好似落在了他的心里,这个被淹没在设备运转声音中的嘀嗒声,却困扰了他好几个月。

何涛何许人?

采气一厂玛河采气作业区运行四班班长。这个厂负责准噶尔盆地的天然气开发。

说到困扰他的事情,便与眼前从注醇泵滴落到不远处的铁桶里的乙二醇有关。

其实,这份困扰始于去年年底该作业区的一次会议。这个会上,何涛才知道“原来自己每天使用的乙二醇挺贵的”。

“从注醇泵漏失的乙二醇,就这样被倒掉真的很可惜!”

从那天起,何涛心里装了一件事情,也从那天起,注醇泵的模样时不时会出现在他的梦里……

或许是几天来连续盯着铁桶的次数太多了,每当数到“30”时,何涛总会下意识地看一下表:大约一分钟。

按照规定,每分钟滴落的乙二醇必须在30至60滴,超出60滴就会带来乙二醇的非正常漏失。何涛和同事会每两小时巡检一次,并检查铁桶是否装满,防止溢出。

每当分针转了一圈后,何涛的脸上总会浮现出一种奇怪的表情:既高兴又犯愁。

高兴是因为,乙二醇的这种正常漏失存在一种好处,那便是能促进柱塞杆降温,还有帮助注醇泵润滑的作用。

可是问题也随之而来:从注醇泵滴落到铁桶内的乙二醇,该去向何方?

玛河采气作业区有两套生产装置——六台注醇泵和两台再生泵。日常运行时,一般投入使用的是三台注醇泵和一台再生泵。

何涛计算过:即使漏失量最小的情况下,每天最少能装满三到四桶乙二醇,每桶大约10升左右。

每当铁桶盛满后,相关岗位员工便会将其提到指定废液回收点,倒入废液桶中。

然后,再由指定的相关单位将废液运走,如此一来,既造成了浪费又增加了员工的劳动量。

这正是何涛犯愁的原因。

可连续这么观察了一段时间后,何涛逐渐琢磨出解决“嘀嗒”问题的办法。

4月初,何涛找到同事管克明一起商量后,便着手与维修班的李春林一起忙活起来。

他们先找来一个两百升的空桶,清洗干净后,就在这个桶的顶端钻了个大孔,孔内安装一个网眼细密的过滤网,专门用来过滤乙二醇里的杂质。

同时,在被切割下的桶皮上,焊一个把手,做成一个大小适中的盖子,防止灰尘落入桶内,堵塞过滤网。

最后,在桶的下方靠近底部接出一个短节,装上小阀门并与再生泵连接,至此,何涛和同事制作的回收装置就大功告成了。

其实,回收装置“创新”的原理很简单——

将漏失的乙二醇回收后倒入大桶,经过滤网的过滤,这些乙二醇就能达到回收使用的标准。

当大桶装满后,岗位人员会打开其与再生泵的连接考克,通过再生泵将桶内的乙二醇回收进再生装置。

“创新”的费用不到八十元。

“创新”的操作时间也不长,河涛和几个同事大约花了一周时间。

“以后大家不用再来来回回处理乙二醇了,更重要的是,节约了成本,降低了能耗。”

4月16日的一天,望着运转的注醇泵,何涛的嘴角微微上扬,心里这样盘算着。

这天,他们制作的回收装置首次试运行,回收的乙二醇正缓缓流入生产设备,再次被使用。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