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何澄:一位被遗忘的民国重要人物――访长篇传记何澄作者苏华

何澄:一位被遗忘的民国重要人物――访长篇传记何澄作者苏华

作者: 出版日期:2012.02.24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文汇读书周报

【出版日期】2012.02.24

【版次】第01版(要闻)

【入库时间】20120620

【全文】

■记者朱自奋报道

近年来,对一些在中国近百年历史转型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名门望族进行整理与研究,成为一个文化热点。最近三晋出版社出版的长篇传记《何澄》,从家族文化史的考察角度,重现了个人在历史中的独特身影及其对时代的影响。记者采访了该书作者之一、原《中国方域》主编苏华。

周报:您与张济写作《何澄》的缘起?

苏华:何澄(字亚农,1880-1946)是一位被遗忘的民国重要人物。民国史离我们很近,但被遗忘被曲解被党争而排斥在外的人实在太多了,我和张济写《何澄》,对此感叹很多。

我在九十年代有幸相识了何澄的孙儿何为群。我在他家看到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于1956年2月29日开列给包括他父亲何泽涌在内的八名何澄子女的捐赠文物清单及捐献网师园的证书。随后,我又认识了何澄次子、医学家何泽涌,当时他跟我讲到何澄的私产“灵石何寓”,包括其院内的民国时期一批政要、文化名流常常造访的名楼“灌木楼”,如今莫名其妙地不知到底是谁的了,成了一桩悬案。我突然感到,对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卓有贡献的这个大家族虽然神游于民国和新中国之间,但对何氏家族,对何澄这个人,对他身后的旧藏文物,还是有许多误读。为什么不对何澄和他的家族及后人的历史进行一番记录呢?深入看看这个山西的何氏家族是如何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周报:何澄一生经历堪称传奇,早年留学日本,追随孙中山搞革命。他与晚清和民国诸多政界要人以及张大千、陈半丁等文化大家有过密切交往,是苏州网师园最后一位私人园主。您认为,何澄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苏华:很难以一句话说清何澄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因为这不仅出于他个人许多传奇性的经历,而且在他身上还负载着我们民族文化人的特有精神。说他是晚清时期较早觉醒的出洋留学的一员也可,坚定地追随孙中山缔造共和国的辛亥革命老人也可;一位具有国际视野的政治家也可,军事家也可,民族实业家也可,文物收藏鉴赏家也可,“打油”辣讽汉奸的风骨诗人也可……但我认为他的次女、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学家何泽慧当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所说他父亲是“南北要人”较为客观,也许民国时期的“在野要人”较能概括他一生的主要事略。

周报:《何澄》一书发掘了很多珍贵史料,如首次披露的何澄亲记的周佛海对司徒雷登的谈话等。听说您为写此书潜心六年,写作过程更是三易其稿。

苏华:写这本书,起初最令我们困惑的是何澄的史料几乎为零。通过与当时在世的何澄六位儿女及亲属一系列的访谈,我们得到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比如数几百封老书信以及何澄的诗稿、政论等,再按图索骥,搜寻相关史料。此时的主要困难就是:原汁原味的史料、历史档案和口述访谈史料,该如何甄选使用?一开始,我们也想图省事,就像现在众多打着传记文学旗号而戏说的人物传记一样,就写写何澄的收藏和传奇。但写了两稿毁掉两稿,因为思来想去,这样来写这么一位与民与国有大贡献的人物,实在是对传主的大不忠。于是开始退回来,用最呆笨的方法,即胡适所说的“拿绣花针的功夫”,“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九分证据不能说十分话”,用小小的绣花针把这位被遗忘的民国大人物一针一针地绣了出来。

我们写了《何澄》才知,中国传记每年出产那么多,但真正从史料梳理开始,使之成为有价值的究竟有多少?徐友春主编的《民国人物大辞典》是一部很有用的工具书,修订版有何澄的条目,可内中的错误却不少。对何澄子女口述给我们的历史,也要用史料佐证后再行考虑采用与否。写作《何澄》时,我们是看过老人家旧藏的全部文物后才敢动笔。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想当然,当然也更避免露出不懂的马脚。市面上几位写何澄文物收藏的作者,多有臆造不实之处。就我所知,就有几位没看过一样何澄文物,也没采访过一位何澄后人的作者,也敢写文章想像编造有关何澄的故事,其不负责任的态度令人震惊。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