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文化人志在圣贤——读传纪文学《何澄》

文化人志在圣贤——读传纪文学《何澄》

作者:寓真 出版日期:2012.05.09 点击数:0

【作者】 寓真

【报纸名称】:文艺报

【出版日期】2012.05.09

【版次】第三版

【入库时间】20120820

【全文】

寻找回一个文化人

何澄其人,一生涉历诸多领域,业绩非止一端,然归根到底,他是一个文化人,是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的读书人。何澄也是一个几乎被忘却了的文化人。苏华、张济两位作家经过艰辛的钩沉,蒐集大量资料,撰成《何澄》这部传记,终于使中国现代史上一个不可埋没的文化人的形象,展示于读者面前。

何澄出身于山西灵石的一个文化世家,祖上立有“读书世业”的古训,历经数代传衍,养成了“耕读并重、砚田墨庄、人人知务”的良好家风。何澄于1880年出生,比之鲁迅先生长一岁,1902年出国到了日本,正好与鲁迅留学日本为同一年,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大概会有共同之处。鲁迅毕生从事于教育和文学,乃有卓荦成就;何澄则在日本接触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以后于军政界多有参与。但何澄又与大多数的革命人士不同,更与那些政客和军阀殊异,他的文化情结颇深,因而在政治上并没有全力投入,完全没有卷入当年的党派钩斗和军阀征战中。何澄的回想录中写道:“毕业回国,人趋利禄,且道德坠地,人心险狠,余惟闭门读书。”这几句话中,显露了他传统的儒士道德立场。

何澄与阎锡山都是早期留日的山西籍的同盟会人士,两人素有私交。1928年促成南北统一,阎锡山出任京津卫戍区总司令,原晋军中人都授予要职,何澄却只是领到一个沧石铁路工程局局长的职务。此事亦可反映出何澄之于功名利禄的淡漠态度。

所谓沧石铁路,仅是一项开始筹建的工程。时任国民政府铁道部长的孙科,并不支持此路建设,何澄为筹款筑路,与孙科龃龉,不但工程未能实现,还为他后来蒙难的冤狱埋下了祸根。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因泄密事件,何澄被以“间谍嫌疑”罪名拘押在案,据说此事即与孙科挟嫌有关。被拘押月余之后,间谍无据,嫌疑解除,并经阎锡山等致电营救,何澄获释。他自此淡出政界,将兴趣投入到写诗、收藏文物、整修园林等文化艺术活动上来,从而与吴湖帆、叶恭绰、张大千、张善仔等文化人士结为契友。

网师园是苏州的著名园林,始建于宋代,何澄为了保护这处珍贵古迹,于战乱之年买下,用3年时间进行整修,而自己并没有在此居住,临终嘱咐说:“网师园属于我中华民族,购得此园只是为避免其流失损坏,将来必还之于民。”这种爱护古迹的精神,就是文化人的精神。如同当年梁思成极力为保护北京古城而呼号,我们不能把梁思成仅视为一个建筑学专家,要知道他是一个深受传统熏陶的文化人。爱护古迹的思想感情,从根本上不是基于建筑工程技术方面的因素,而是一种深厚的人文修养。当我们许多人对于古迹的意义尚未认识的时候,梁思成、何澄他们却能珍视文物古迹如若生命,因为他们是真正的文化人。

儒家文化对何澄的浸润之深,表现在他的一生行藏中。我们既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就要尊重文化人,因为中华文化靠他们传承,中华文化数千年绵延不衰,就是因为有孔子、孟子,有屈原、司马迁,有杜甫、苏轼,有傅山、何澄,一代一代的文化人在继承着,发展着。《何澄》一书为我们找回了一个文化人,其意义是不寻常的。

正史中看不到的史料

何澄进入社会活动的年代,从国内战乱,到抗击侵略,正处于战火纷飞、国家灾难重重的时候。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我们并不生疏,但从《何澄》这本书中阅读历史,却能给人许多新鲜的感受。民国时期的许多重要政治人物,都与何澄有交往,因此,以何澄的经历为线索,可以把那段历史串连起来。

孙中山逝世后,名士廉南湖写了一首挽诗:“精神所寄无生死,天道休疑渐不公。苍狗白衣关世运,残山剩水哭英雄。相逢衮衮谁堪嗣,欲挽滔滔力已穷。铁血牺牲缘底事?盖棺论定古来同。”何澄读到这首七律诗,有感其诗意哀切,特意用明代的旧纸十分工整地抄录下来,墨迹至今留存。诗中最为沉哀感人的大概是颈联那两句:中山先生的一生中相逢了许许多多的追随者,然而,哪有一个人足以继承你的伟大事业呢?想要挽救沧海横流的这个滔滔社会,却已经筋疲力尽了!

何澄当时发诸报端的一篇文章,亦作如是说:“我辈所见之志士伟人、军阀官僚,得志在位,纵欲自杀,失意下野,堕落忧愤,或以嗜好消遣,或以邪道运动,急于复兴,纯以个人得失为忧喜,绝不知在位时勤谨办事,去位后潜心静气研究社会上一切不明白、不熟悉的事。故纵然侥幸再得位,其根本欲为恶者,不必论矣!”何澄认为当年各省的当道首领,没有一个有才能有学问的人,所以天下必然会扰扰攘攘、战纷不已。

国民党建立南京政权后,何澄曾经在蒋介石、阎锡山、张学良之间奔走说项。促使阎、张易帜,实现南北统一,其中不乏何澄的苦劳。后来发生蒋阎矛盾,何澄亦本着“平心平政”的态度说谏双方,但中原大战终于爆发,何澄只能无奈长叹,带着家属子女上莫干山度假而去。

《何澄》一书的作者,在叙述民国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对于国民党政权由训政而走向独裁作了析评。

就本书中写到的孙中山早年在日本的演讲来看,似乎是他早年的言论更为睿智和正确。何澄听过孙先生那次演讲,针对有人说“中国人民的程度,此时还不能共和”的谬论,孙先生举出檀香山原是一个野蛮的地方,“由野蛮一跃而为共和”,又举出美国南部是黑人奴隶所在地,经过南北战争,黑奴成为自由民,“我们清夜自思,不把我们中国造起一个20世纪头等的共和国来,是将自己连檀香山的土民、南美的黑奴都看做不如了”!读到这里,我们不禁会思考一个问题:既然中国人民不是连檀香山的土民都不如,不是连美国南部的黑人都不如,那么,在取得政权后为什么不直接实行宪政,而要留出一个训政时期,让实行专制的人有机可乘呢?

反蒋方面的人士曾经提出“党人治党、国人治国”,被蒋斥为谬说。蒋介石既极力强化独裁权力,必采取“先安内后攘外”的方略,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沈阳事变、淞沪事变、卢沟桥事变接踵而来,敌寇横逆,国土沦丧。何澄写给女儿的信中说:“国事至糟,固日人有野心,亦由执政者太腐败有以招之。”

全国抗战期间,蒋介石迁政府于重庆,汪精卫投靠日本成立伪中央,所谓“还都南京”。蒋、汪的高层人员都有何澄的旧交,而且在日本军方中,何澄亦有同学交处,但他始终坚守着一个文化人的爱国主义立场和清白正直的品格。他既伤痛于国家的危难,又忿恨于汪伪的可耻行径,同时也不满于诸派的争权夺利和政治腐败。他在这个时期写下的诗歌,极尽对汪伪汉奸的嘲讽和怒斥。

太平洋战争发生前,确曾出现过中日和谈的某种意向。美国的司徒雷登亦曾为此积极活动,而司徒雷登的助手、燕京大学校长傅泾波是何澄的好友,何澄便成了沟通各方的桥梁。在这期间何澄曾两次去往香港,与重庆国民政府人士会面。似此种资料,在别处难以看到。

《何澄》一书,史料翔实,内涵厚重,品位高卓,意义深宏。尤其是对于历史背景的叙述,每能详尽搜求史料,由一人的线索引伸,而涉及四方人物、诸多事件,几将托出一个时代的风貌,从而增强了人物传记的厚重分量,为读者拓开了宽宏的视野。这或许可为同类文体的写作提供一些宝贵经验。目前自传、传记之类纪实文学作品频频问世,多是就人写人、就事述事,缺乏更深的挖掘。由《何澄》一书的启迪,可知纪实文学有着极大的潜能。

令人赏心阅目的阅读

青年何澄在日本留学时,因见山西的出国学子很少,撰写了一篇《山西留日学生呼吁乡人出洋游学公启》。当时的守旧派视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想如洪水猛兽,因而反对出国留学,害怕青年人接受西方学说。何澄在文中针对这种保守顾虑写道:“自由即孔门自其道之自,平权即《大学》平天下之平。但孔子主归纳义,其极至偏于保守;西儒主演绎法,其弊或激于进取。《大学》在理想上,尚属乌托之言;西儒在实际上,乃征权利之公。故孔子必责凡人以道德,而西儒必限个人以法律,然使孔子而得行政治于天下,终亦以法律为进道德之初级。”在这段话中,何澄找到了西方的自由平等的法治思想与儒家的道德伦理的联系,说明西学与中学不是对立和排斥的,而是可以融合的。世界各民族虽然存在历史和地理的差异,宗教和文化的渊源不同,而凡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都会有相通的内涵。

何澄本人的教育基础,仍然是传统的儒学,民族文化传统的本色深入了他的灵魂。但他并不囿于传统,“呼吁乡人出洋游学”一举足可显示他“睁着眼睛看世界”的远见卓识。他汲取了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认为自由平等思想与儒学可以相通相融,从而使他成为一位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进步学者。他在一篇随笔中写道:“为永久和平起见,世界各国非组织一个真正民主国家不可。人民须有绝对自由,人民须自由选择自己所愿意的主义和国家,政府论理应自由选择自己所愿的公仆。谁能使人民安乐,谁能恪尽公仆之职,令谁来做公仆。凡压迫与欺骗是不许的。”他的这种自由主义思想,却与崇洋媚外、全盘西化者绝不相同,

他认为自由、平等、民主、法治,都是中国文化中固有的成分。美好的东西是人类所共同向往的。与其说他是一个自由主义者,毋宁说他更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他能在弘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理解和吸纳西方文化,这才是中国的文化人。

何澄清楚地看到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荒谬有增无减”,他虽然与许多国民党上层人士素有私交,但他宁可隐居,绝不进入蒋介石的幕府。他对国民党政权从来不抱幻想,在给女儿的信中曾经写道:“以余推测,中国将来,不共产则必共管也。”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内战爆发,这是何澄极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他在1946年病逝于北京时留下两句诗曰:“是非场里身抽出,烦恼丛中头怕回。”《何澄》书中写道:“亲友们在办何澄丧事时,发现了这两句诗。有的认为是何澄自撰的挽联,有的认为是何澄不愿再谈论国共内战的政治苦恼……”

何澄病逝的时机,使他避开了一个艰难的选择。可以设想,如果他活到1949年,绝对不会跟随蒋介石赴台,也不会跑往别的国家。离开自己的祖国,流落海外,对于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内心痛苦。但如果进入到“阶级斗争日日讲”的时代,让他投身到政治运动中,反复检查资产阶级思想,进行改造和赎罪,并且批判和揭发他人,这必定也是他难以接受的一种严峻的情势。读书人既然志在圣贤,则毕生追求人格的完美,认为立身应当像洁白的素丝一样,时时谨慎而不可使有点污,少有点污则不得为完人。苍天成全何澄,让他在无所适从的时刻遽然病逝,因而使他成了一个终身没有点污的完人。

何澄死年67岁,就年龄而论,似乎走得早了一些,但他把道德文章留给了后人。通过《何澄》这本书所展现的他的人格光华,大概也会是青年后学的一种楷模。

何澄留给世人的另一笔财富,是他的诗文信札的墨迹,以及网师园和他收藏的书画、印章、文房四宝等文物珍品。1956年由何澄子女捐献给苏州文物局的文物1300余件,书籍600余册。1990年在何澄故居又经其子女发现旧藏印章72方,捐献给南京博物院。其中的古代书画,有唐寅、华喦(新罗山人)、陈洪绶、傅山等大家的稀世珍品,印章、砚台等藏品亦多名家之作。至于何澄自己的诗文手稿和他与友人、家人的信札,不仅可视为史料,而且也是可供欣赏的书法作品。

《何澄》书中插入了许多墨迹影印和何澄所藏书画文物的图片。这无疑会使阅读者感到赏心悦目,别有雅趣。尤其是对于诗文爱好者、书法爱好者、艺术收藏的爱好者,阅读此书自会有一种愉快的心情。

作者苏华在写作此书过程中,偶与我相遇而说起何澄收藏的一方印章。苏华在南京博物院看过此印,白芙蓉兽钮,古雅可爱,只是印文多年磨蚀,难以辨认,据说博物院未能作出释文,请教过专家亦未能全解。这倒引起了我的兴致,因我也有收藏印章的爱好,浏览《六书通》有年。苏华将印文照片发我邮箱,字迹确已模糊不清,但只要能识别出部分文字,然后根据上下文义,并根据古人诗文写作和篆刻的规律和习惯,逐字辨识和推断,终使印文全部解读。此印全文81字为:“置半亩之园,构茅屋数椽,僮仆一二,知己两三,喂鸟、养花、钓鱼、登山,春坐海棠花下听鸟喧,夏坐杨柳阴间摇轻扇,秋日黄花满径酒中仙,冬来梅雪北窗前,布衣御寒安中年,不求闻达事不管,始是我平生之愿。”经与苏华交换意见,都认为释文已确切无误,为此我们颇为兴奋,感觉这篇印文语意如此优美雅澹,我们解读的过程亦不啻是一次艺术的享受。

苏华和我还就何澄手札中不易辨认的字迹作过研究,但因交付出版时间紧迫,书中仍然有一些误读的字词。

譬如,何澄诗中有句曰“王侯将相到门栏”,原稿中“栏”字很像“楣”,结果将此句错为“王侯将相到门楣”,从字义上都说得通,但这首诗用韵是平水韵的“十四寒”,“栏”属此韵,“楣”则出韵,且“门栏”为古诗中常用,杜甫诗中即有“门栏多喜色”句。又如,诗句“庭树盘桓为避烦”,“避烦”二字在草写手稿中很像“邂炊”二字,这就导致了书中又一字误,“邂炊”显然语意不通。若为“避炊”,意思尚可勉强,但此诗用韵为“十三元”,“烦”在此韵,“炊”则出韵,所以只有“避烦”为正确。诗的大意是:连院子里的树都嫌世事麻烦,因而把枝干盘结起来,以避免撩人惹事,这是将树人格化,借以表示诗人的淡泊心境。

读前人的诗词,如懂得诗词格律,就会明白诗人遣词用字的匠心。可惜诗词文化的教育中断已久,中华传统文化中这一爿秀色已经丢失。甚至当代许多热衷于写旧体诗词的人,并不研究格律,任意写来,竟然标榜为创新,人心不古,孰奈其何!何澄有“打油博士”之称,善于写政治打油诗,以诗讥讽汉奸和那些庸官俗吏。但他的每一首诗,即使是打油诗,也都严格按照格律与平水韵写作,绝无违律问题,因而能达到亦庄亦谐,并无流俗之病。他的诗作的韵律严整,并不只是文字和写作技术的问题,其中所蕴含的是审美品味和为人为文的品格,是一个文化人的素质和修养。

(寓真)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