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何澄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3.19
【版次】第B11版(娱新闻 文娱读书)
【入库时间】20120620
【全文】
(1 /1张)
一周说书
幸而“何家有女”。知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学家何泽慧者,远比知其父何澄者多。
何澄,字亚农,1880至1946年在人间行走。这位民国的重要人物,早年留学日本,追随孙中山搞革命。如要写写晚清和民国诸多政界要人以及张大千、陈半丁等文化大家的传记,何澄,也是绕不过去的交往甚密者。但是,这位苏州网师园最后一位私人园主,名园尚存,昔日主人已沉入烟海。
三晋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长篇传记《何澄》,钩沉了离我们很近的民国史中,一个常年被排斥在史册外的“在野要人”——何泽慧当年在清华念书时提及父亲以“南北要人”言之,再贴切不过了。
因其被称作“追随孙中山缔造共和国的革命家”可,被称作“军事家”也可,“民族实业家也可,文物收藏鉴赏家也可,辣讽汉奸的风骨诗人也可”,再被史册排斥,民间也难免其“传说”。工具书《民国人物大辞典》修订版中,就有“何澄”的条目,可如今被证明内中错误却不少。市面上几本写何澄“文物收藏”的书,更在写作中有臆造之嫌。
传记作者苏华称,此度著《何澄》,是看过传主旧藏的全部文物后才敢动笔,以“避免想当然,当然也更避免露出不懂的马脚”。他们与当时在世的何澄六位儿女及亲属做了一系列访谈,得阅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比如几百封老书信以及何澄的诗稿、政论等。很多珍贵史料也浮出水面,如首次披露何澄亲记的周佛海对司徒雷登的谈话等。用胡适所言“拿绣花针的功夫”,“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九分证据不能说十分话”,用小小的绣花针把这位被遗忘的民国大人物一针一针地“绣”了出来。
正是这“绣”的细致功夫,“秀”出了此前出版界关于“何澄”的种种荒谬。
中国传记类作品每年产量颇丰,只是真正从史料梳理开始,“绣”出价值的有多少?
■文/一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