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以饮食,无论四时,常令温暖。夏月伏阴在内,暖食尤宜。——
【作者】 陈武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4.06.20
【版次】50版:养生
【入库时间】20140810
【全文】
龚廷贤(1522-1619年)号称万历名医,江西史上十大名医,古稀之年治愈鲁王妃鼓胀而获誉“医林状元”,“天下医之魁首”,其道乃大行于天下,以著作等身闻名于世,其中尤以93岁之高龄总结的一生医学心得——《寿世保元》最具有代表性。
温州有句老话,大致这么说的:吃了重五粽,棉衣破碎密密送。意思就是吃完端午的粽子,夏天就真的要来了。酷暑难耐,消暑解热之品想必是各位吃货们所必备的。雪糕冰条是大爱,甜筒饮料不离手,瓜果冰啤餐餐备,恨不得吃碗面也要对着强劲的空调风,那才叫一个爽快。而明朝名医龚廷贤却在93岁高龄,总结了他一生的养生智慧,说了这样一番意犹未尽的话:凡以饮食,无论四时,常令温暖,夏月伏阴在内,暖食尤宜。这是否让吃货们大跌眼镜呢?那我们先简单地解释下龚先生的这番话。
饮者,水流入口为饮;食者,六谷之饭曰食。简单地说就是吃和喝。龚先生认为四季都要让饮食常温。天气转冷我们自然会想吃热的以保持适当的体温,可是夏月“流火”,他还要我们暖食,甚至比冬日还要看重,他提出了“伏阴”之说。伏者,藏也,就是说夏月人体的阴气伏藏于内,阳气则浮盛于外。所以夏季我们多出汗,火气也特别大一点,但肠胃系统的毛病却很容易犯。这其实和大自然的阳气升降是一致的。夏月阳气在地表,阴气居地下,地表温度很高,井水则冰凉。
当然,我们也能用现代医理来辨别古人的见解:为何于炎炎夏日之中仍要进食温暖。人的消化功能分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物理消化即通过消化道肌肉的收缩活动,将食物磨碎,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分解,并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远端运送。当进食寒凉,导致胃肠道血管迅速收缩,血流变慢,轻者胃肠道会出现痉挛性收缩,重者出现腹痛及吐、泻等症状,就好比冬日里手脚僵冷、动作迟钝拘挛,导致消化不良。化学性消化则是通过消化液中含有的各种消化酶的作用帮助食物的分解吸收。而这过程不会伤及胃本身,因为胃的表面有一层保护膜,能分泌黏液保护胃自身不被消化液侵蚀。冰寒食物一般要比胃内温度低20℃—30℃,会刺激胃黏膜下的血管热胀冷缩,黏膜层变薄,使胃的保护层受到破坏,导致胃的防卫能力下降,最终可能导致慢性胃炎。而且还可能抑制胃液分泌,影响消化功能,降低消化道的杀菌能力,轻者诱发肠胃炎的概率增高,重则促发或加重慢性胃炎、溃疡病、胆囊炎、胆结石、心脏病等疾病。另外,劳动或运动后,人的咽喉部处于充血状态,若突然遇到冷的刺激,会使咽喉部机能紊乱,引起疼痛和声音嘶哑等局部症状。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讲也不赞成人们进食冰冷,为逞一时口腹之快,而留后患,自伤身体。
总之,温州是消化道疾患多发区,夏季尤甚,龚大师以炉火纯青的养生智慧给我们补上了一课。
陈武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