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文物专家冯咏浩呼吁 请保护正在消失的古井

文物专家冯咏浩呼吁 请保护正在消失的古井

作者: 出版日期:2008.01.14 点击数:0

【报纸名称】:西江日报

【出版日期】2008.01.14

【版次】第B2版:社会民生

【入库时间】201209001

【全文】

记者潘粤华

“自从包公在肇庆发动群众挖井取水后,城区的古井文化就越发厚重。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少古井被填埋,当中不乏一些有较大历史价值的水井。”日前,肇庆市博物馆原馆长冯咏浩告诉记者,按照国家、省等有关要求,我市已全面开展文物普查工作,他希望有关部门能进一步关注古井的保护,因为“如果因保护不当而将有价值的古井毁坏,那将对城市历史造成遗憾。”

据冯咏浩介绍,城区一些有名的古井曾经被埋,后经抢救重见天日。“如在城区梅庵山前平台的六祖井,在上世纪60年代被弃置并用土填埋,后来抢修梅庵时才将它修复,但原来的古井栏就不见了。”而早前冯咏浩经过考证,在城区米仓巷一民居杂物房内发现一宋朝古井。“这极有可能是已有千年历史的包公井,幸好在上世纪70年代建楼时,因考虑到防火问题,没有将古井填埋,但后来弃置了,隐身在居民杂物房里。稍一疏忽,这个具考古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千年古井可能就此埋没。”

“在城东五经里一巷我市清代名宅冯家大院内,有一口‘还金井’,古籍记载清代咸丰年间内乱,巡道兼府事李敦业被害,夫人李氏投靠冯家,并将黄金百两交由冯家人保管,但冯家人不贪黄金并将之投到院中的井内,内乱平复后将黄金奉还李家,‘还金井’由此而来。但这个能体现肇庆历史信息的井已被住户封死了。”冯咏浩略显遗憾地说。

冯咏浩还带记者到城区内的一些古井了解情况。记者在城西清真寺的水井、康乐中路的三眼井边看到,这些井水依然很清澈,水源很充足。“部分古井的水至今仍能饮用,能为周边居民提供水源。”冯咏浩说,既有文物价值又能继续发挥作用的古井能为城市历史添色,实在应好好保护。

城区有多少古井,市里有没有专门的保护措施?记者采访了市文广新局文物科科长潘庆苏。他告诉记者:“相当部分古井深藏在民宅街巷中,如果市民不主动告知,我们很难掌握到古井的数量。目前,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已全面开展,我们会将对古井的普查纳入其中。”潘庆苏还说,据了解,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古井的保护条例。“如果是特别有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的古井,如龙顶岗的包公井,我们才会将之保护起来。”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