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江北第一才子董养性

江北第一才子董养性

作者: 出版日期:2013.12.13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德周刊

【出版日期】2013.12.13

【版次】第11版(往事)

【入库时间】20131230

【全文】

董养性 ( 1614—1672) ,字迈公,号毓初,祖籍是乐陵市城东的董家村。

董养性打小聪明好学,在十里八乡就被誉为 “神童”。小时候董家虽称不上家徒四壁,也是属于贫苦人家。好读书的小董养性把所有能读的书都彻底弄明白才肯作罢。家里贫苦没有钱买书,他就从村里长辈读书人家借书读,常常读得如痴如醉,不分昼夜,乐在其中。

董养性读书读到夜深,怕自己睡着,就学古人锥刺骨,以励读书之勤,以克读书之惰。为避免打瞌睡,他把家里种的葫芦瓢,从中间剖开一半儿,当作枕头,一打瞌睡头就骨碌,最终实现读书的目的。

因其聪明好学,又非常勤奋,最终成为一代大儒。大概是因为小时候过于苦学,用脑过度,还没到中年,董养性就成了半秃,当时人们称之为“江北第一才子董秃子”。

董养性博猎古籍甚广,对四书五经均有注释。明崇祯五年(1632)补 “邑博士”, 1648年考中拔贡,授宁国府通判。著有《四书订疑》 22卷, 《易经订疑》 15卷, 《易经启蒙订疑》 4卷及 《春秋订疑》 14卷,以勘订详明,考据严谨,识见卓越,为当时学者、大儒而称赞。

在民间流传有许多有关他的传说,其中以 “晒书”最为广传。

在一年的赴京赶考途中,董公曾经和江南三四个赶考的举子同舟。因为江南文采荟萃,才子辈出,所以那几个江南举子眼里看不起北方学子。

他们看到董公貌不惊人,而且半秃,便以貌取人,认为董养性没有才学,纷纷高谈阔论,目中无人。正好运河上一阵风来,激起的水浪打湿了赶考的书卷,江南举子忙忙活活地与船夫在船上舱板上晾晒书籍。董公敞开衣襟,露出肚皮,悠然自得,让江南众才子感到大惑不解,董公道: “我也是在晒书啊!”。众才子不见董公的书在哪里,董公道: “我的腹中自有万卷诗书”。

接着江南举子跟董公辩论义理,没有一个能够赶得上他的。于是,江南才子亲自写了一副字联 “江南才子数第一,不及山东董老师”,表达崇敬之意。董养性自此得了 “江北第一才子”之誉。

此外,有一棵树还因董养性而命名。一日,董养性在树下晾肚睡着,忽天上落下一群红胖子 (小枣), 将其砸醒,他拿起枣,掰开,满腹金丝相连,一吃,肉甘甜,有清肺、提神、养性之感。随即兴赋诗:“小枣老来红又甜,满腹金丝谱琴弦。弹就阳春白雪曲,云红天外任舒展。”将此树命名 “养性树”,又名 “老来红”。

董养性为官八载,勤政廉洁,把老百姓当为自己的子民,得到了老百姓的由衷爱戴,称得上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著书立说,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董公辞世后,埋葬于乐陵城东董家村。后人及村民钦佩他的为人和才气,老人去世后多葬在其墓周围,并种植了很多松柏树木,白天都遮天蔽日,嵬然可观,人们称为 “董家坟”。马如龙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