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翰墨巨擘三大家菜乡骄傲董绪忠

翰墨巨擘三大家菜乡骄傲董绪忠

作者:王慧茗 出版日期:2012.07.23 点击数:0

【作者】 王慧茗

【报纸名称】:寿光日报

【出版日期】2012.07.23

【版次】第D02版(D02)

【入库时间】20121030

【全文】

“董绪忠才17岁就是党员了!”群众对党员既羡慕又崇敬

过了春节的3月11日下午,在我二伯父家里,指导员把二伯父及嫂子等支出去,关了大门,秘密地为我办理入党手续。我在锅台上认真填写了“入党志愿书”。就在要宣誓时,才发现还没有毛主席像,指导员就安排我和赵俊恒到处去找。

谁会有主席像呢?我想这稀罕物件也许只有翻身户才可能有。在东门里我们找到苦大仇深的翻身户赵俊杰,为了保密还不敢大声,赵俊恒悄悄和他说了找他的目的,赵俊杰痛痛快快说了句:“跟我来!”

我们跟着到了他家,他搬过一条破板凳,踏着板凳用手扒了扒屋梁上落满的灰尘,取下一根粗葵花秆子,从空心儿里抽出一张卷得很好的纸卷,小心翼翼地展开,果然是张主席肖像。

原来这张主席像是他在土改时珍藏的,敌人进攻时怕被发现,就用这种方法保存了下来。

从这一天起,我便成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预备期是半年。到了9月12日,村党支部在学校西屋召开全体党员会为我转正,连区委书记杨植廷也来了。

还记得散会时,我听到村里很多人都在议论,“董绪忠才17岁就是党员了!”由于党的威望很高,群众对党员都很羡慕和崇敬。

欧阳中石提议,由他、沈鹏,还有我共出一本书法集子

我现在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是中国艺术鉴定委员会艺术家学部理事委员,被中国文联、文化部先后授予“华人艺术家”、“中外书画艺术名人”、“中华金奖书画家”、“中华金奖艺术名家”等称号。被《书法导报》社和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资格认定委员会认定为“当代百名德艺双馨书画艺术家”,并授予“德艺俱佳芳名百世”奖牌。被泰安市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泰山五老”,被中国国学研究会授予“国学功勋艺术家”称号。

我的书法作品在全国性、国际性大展大赛中,数十次荣获金奖、特金奖、成就奖、荣誉金奖、传世金奖、一等奖等。先后出版有《泰山五老书画集》、《董绪忠书画集》、《董绪忠小楷孙子兵法·道德经》、小行《增广贤文》等。

我有百余件作品入编各种大型典籍,几千件作品散见于全国各地和美、法、加、巴西、日、韩、马来西亚、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许多著名艺术馆、博物馆、艺术学会等。

作品被中国艺术鉴定委员会ISQ艺术品价值评定标准为每平方尺3200元人民币、每平方尺500美元;被香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沈阳艺海拍卖中心,先后在第八届、第十二届“中国当代实力派书画拍卖会”上,评为“最具投资人物”。

年初,欧阳中石先生在看了与他同刊的几本书法集上我的作品后,高度赞扬后给予点评说:“入古出新,虚实相生,极度变化,法古人而不泥古人,字中有画,画中有字。”

因为我至今从未跟欧阳大师谋过面,他在北京特地交代江文先生说:“你和山东这位董绪忠联系一下,我、沈鹏和他一块出本集子,问他参加不参加。”不久,江文先生就和我取得了联系,并最终形成了你眼前这本《翰墨巨擘--三大家》。

我的书法之路,是从很小就开始了的。还记得,读小学三年级时开始写仿,每天都要写一大幅毛笔字,老师总是全批全改,且不厌其烦认真指导。由于从小就对写字兴趣盎然,因此,奠定了较为扎实的书法功底。

虽然后来读高小、前师、后师,时代逐渐变革,毛笔字写得少了,但要写一手好字的想法却没变,对书法的执着追求更是没有丝毫动摇。

尚记得在求学的不同时期,总有一些老师会写一手好字,一见到这些老师的字,我就挪不动脚步了,越看越入迷,就跟痴了一样。

读后师时,有一位叫严承邨的老师(欧阳中石的恩师),是当地乃至全省有名的书法家,潍坊地里到处都有他写的牌匾。我常常跑到他的办公室看他写字,严老师看我对书法痴迷,还专门给我写了一幅字。

就这样在很多很多老师们的影响下,我对书法一直保持着极为浓厚的兴趣。

读书7年半,一直是学生会主席出席寿南和临朐两个县的人民代表大会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学校纷纷复学并增设高小。我在当了2年村长后,又毅然辞去村长职务继续读书。

我先是就读寿南县斟灌完小,然后是昌潍地区临朐师范(前师),接着是读山东省益都师范(后师),总共读了7年半时间。

直到1958年暑假,在山东省中学教师培训班结业后正式分配工作。

这7年半的升学、读书应该说是非常顺利。因为自己是共产党员,又品学兼优,无论在哪级学校都始终受到校领导、老师们的器重。在这三个学校里,我一直是学生会主席,其中在两个师范学校,我还兼任学校的团委副书记,当时一个国家干部当专职书记。

回想那个时候上学,我的兼职太多了:学生会主席、校团委副书记、学校乐队队长、广播室值员……。

1956年,我被选为三好学生代表,分别出席寿南县和临朐县人民代表大会。

1955年前师毕业时,每班保送一名到后师深造,我被保送到了益都师范。益都师范毕业时,全省挑选部分优秀生到省教育厅接受培训,在这个省教育厅开办的116人文科班里,我担任党支部书记。

那时由于穷,买不起纸墨,我就会利用每一个课间的一点点时间,拿课桌当纸,手指当笔,清水或唾液当墨,不知疲倦地写着练着。即使寒暑假到了农村上坡干活时,也没有丢下书法练习。每到间歇,其他孩子都会满坡追赶打闹,而我却撅根树棍不住地在大地上写啊写啊,从不知疲倦。

如此执着不懈努力,使我的书法进步很快。在各级学校,是得到表扬最多的那一个学生。还记得在高小时有一次考试,答完题向老师交卷,解凤翔老师看到我的卷子惊叹道:“吆!董绪忠的字写得这么好啊!”班主任王明午老师接话说:“他写的就是好呢!”

就跟你现在来家采访看到的一样,我爱人躺在床上不能自理,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她的神志不清,我和子女们都跟她朝夕相伴。

其实自退休后,除了研习书法,我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为老伴赵素英保驾护航。老伴大我三岁,她从年轻就是家里的主要劳力,当姑娘时还曾是寿光县的劳动模范。

结婚后,我就一直不在家,她既要种地挣工分,又要忙家务,还要照顾老人,喂养孩子,里里外外都是她一个人,可说受了一辈子的苦累,也因此累出了个多病缠身。

现在子女们大了,生活好了,她却卧病床上,不能享天伦之乐,我常常憎恨命运对她的不公。

我有义务更有责任为她服务,否则俺俩早走任何一个,都是对方难以承受的,都会痛苦不堪。

早在好多年前,我就学会了喂药、打针、保健、护理等,有时正吃着饭,扔下筷子就跑去药店买药。我愿拿出自己的一切,补偿今生所亏欠她的。

对文化艺术而言,“文革”是一场大的劫难,但对我偷着练习毛笔字来说,却成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从1972年起,我利用起了大多数人已不再学习的宝贵时间,正式开始了自己终身没有丢弃的事业——搞书法。

正是在这个时期,我看到了舒同的书法,再后来见到了武中奇写的牌匾,当时的我,可说是简直拖不动腿了。

不论在报纸上还是刊物上,每每发现写得好的字,我就兴奋不已,搭上眼就不挪窝了。

在迷了一段舒体和武(中奇)书后,随着更多地接触、欣赏多种字体,我迷恋起了各种字体所独有的魅力风韵。

回想临朐上学三年,回家单程160华里背着给养走一天半,我走了14个来回

1952年至1955年,我在临朐师范读书,学校距家160里路。那时没有客运汽车,即使有,也不舍得坐呢。

三年中,我来回走了14趟,都是背着给养、换季衣被徒步走小路和山沟沟,还记得每个单程就得走一天半时间。

1954年年底,学校放寒假,从走出校门就开始下小雪,边走边下,到下午两三点钟,全身棉衣就都湿透了,到最后棉衣外层竟然冻成了铁板一块。冒着严寒和飞雪走了整整一天,才到达稻田区南韩村,这时已是筋疲力尽,然而离家还有40多里路呢。

一个老大娘看着我疲惫寒冷的样子,就留我住在了她家里,大娘抱来谷秸铺地,抗来秫秸给我烤衣裳,还给我做了姜汤。

这一夜,我睡得很香。出来工作这么多年了,仍不能忘记家乡那个跟亲娘一样的老大娘。

因为自己居住在泰山脚下,泰山又是中外驰名的书法文化名山。因此,我每天坚持登山,既锻炼了身体,又丰富了自己的艺文修养。当然这么多年除了登山锻炼之外,我总是全身心沉浸于书法海洋里不得自拔,我的生活模式简单之极,无非就是登山、吃饭、写字、睡觉。

为了练字,我常常是没有时间硬挤时间,有了时间一分一秒也不放过。每日的登山锻炼,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硬炼”;写书法,书法中有难以言表的气功成分,能愉悦精神,陶冶情操,我谓之“软炼”。硬炼和软炼,成了我今天保持健康乐观情绪极其重要的内容。

因为自幼喜欢文学,所以从年轻时,我就养成了以写诗抒发感慨的习惯。

我作了两首关于书法的小诗,在书友间互相传抄:

(一):不像不成字,真像不成艺,悟得情和理,书艺自成体。

(二):勤学苦练痴迷中,醍醐灌顶心始明,洗得砚池成墨色,不想扬名亦扬名。

三中全会后,我在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了三年,这三年成了自己书法进步的里程碑。其间,深入学习了中华书法的广博理论,遍临了各种经典碑帖,研究并实践了字法、笔法、章法和墨法这基本四法。既提高了自己的书法鉴赏水平,又明确了发展方向,开始了有明确价值取向的创作。

我的路子是初摹颜柳,后追二王,涉猎诸家。真、行、草、隶、篆,均下过大的功夫,尤擅楷行草,逐步确立了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1958年7月,我在省中学教师培训班结业,是116个同学中,唯一留在济南工作的人。

工作后,我先后担任济南第26中人事干事;济南师专附中人事秘书、党支部副书记、教导主任;泰安地区文教局政工人事干部;泰安市广播电视局人秘科科长、纪检书记,直至1995年6月退休,工龄38年。

也许是幼年丧父,所以从小我就吃得苦,不爱闲着。从青年求学时就有许多的爱好,打篮球、打排球、拉京胡、拉南胡、吹琴、哼京剧,当然对书法最为痴迷。

作品被评价:流利而不浮滑,凝重而不滞涩,刚劲而不张狂,秀美而不孱弱

几十年过去了,综合行家对我作品的评价是:其书结体俊美,笔力遒劲,气势雄强。行草书用笔自由,挥洒自如,章法起伏跌宕,势若行云流水,大气磅礴,气势如虹,静如磐石,动若惊雷,动感性强。作品流利而不浮滑,凝重而不滞涩,刚劲而不张狂,秀美而不孱弱。

著名书法家景凡先生称赞我的作品:从用墨、章法布局来看,可谓心平气和,大巧若拙,兴到笔随,随意挥洒,作品生动朴实,厚重洒脱。近看有儒雅自然、飘逸灵动的视觉魅力,能使不懂书法的人,也能感觉到其中的如虹气势和古朴之意。

著名书法家王志评论道:大气磅礴,笔势流畅,韵味甚浓,从布局到结构、用笔、用墨都恰到好处。看来是在吸取了唐碑风骨、魏晋神韵、博涉诸家的基础上,形成了气势浑厚、挺拔苍劲的艺术风格,能给人以乐观进取的启迪,勇往直前的力量

……

董老有一幅著名书法:“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记者眼前这位刚刚过了80岁生日的老人,仍有着一颗未泯的童心,他身轻体健,行在路上。

他以纯真的光明心智,挥运着灵动的心灵之笔,在水墨与宣纸的交融中,相伴着智慧的光芒。

翰逸神飞,一任驰聘,超凡迥出,妙合天工。这既是董老作品的神韵所在,更是这个寿光人鲜明的个性使然。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