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不屈的王霆和刚直的陈宗礼
【作者】 张帅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6.08
【版次】第9版:金华地理文化
【入库时间】20120820
【全文】
都说磐安人顽强不屈,这是史实。翻翻二十五史,零星之中仍可见不屈抗争的文字。王霆就是其中之一。
王霆字定叟,号玉溪,今磐安尚湖镇大王村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身材高大,武艺超群。年轻的时候,王霆研习经史,尤擅骑射,被人称赞就连后羿都比不过他。
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王霆武举一举中第。主教官乔行简说:“我为朝廷得到一名帅才了。”于是,王霆被授予承节郎的官职,跟随钟兴嗣守护边境。承节郎是宋代的官职名,宋徽宗定武臣官阶为五十三阶,第五十一阶为承节郎,也就是说,王霆的官职并不高。但是,很多历史上的大人物都是从小兵做起的,王霆也是一样。
先说说王霆的军事思维。当官后没多久,王霆被调到沿江制置副使李植的麾下,镇守黄州。有叛贼兵叛,王霆前往招安。当时的宋室,偏安于江南,倚仗着长江天险,因此沿江防务维系着朝廷的安危。王霆对于军事上的事知无不言,特别对江防提出不少真知灼见。比如,对于用兵之道,他认为不在兵的多少,但军队的整体素质如何、训练是否精良,将决定战争的胜负。因此,从招募兵员到部队训练,都得从严管理,如果军纪废弛,又不惩治那些窜逸生事的兵员,肯定会遭致败绩。从王霆对军事的看法来说,确实有其独到的见解。
再说说王霆的武艺。有一次,叛将李全兵叛,进犯盐城,攻陷海陵,将官赵胜出兵保护扬州,但下属官员都不敢跟着一起去,唯独王霆出城接战。在战场上,王霆身先士卒,大小十八战,每战皆捷,“敌见之丧胆,势若山崩冰释”。于是王霆有了一个绰号,叫“小宗泽”。
有史学家认为,南宋尽管兵力羸弱,但不乏人才,可由于中枢机构保守思想过重,最终遭致灭亡。这个论断有其合理性。扬州战后,王霆曾指出当时朝廷的诸多弊端,陈述一系列改进政治、军事之策略,慷慨激昂,言辞恳切。宋理宗为之动容,称其言可采,提拔其为武功大夫,出任濠州知府,御赐金带。但是,最终的历史发展证明,王霆只是一朵浪花,终究会被别的大浪所淹没。
这个大浪就是元兵。
懂得历史的人都知道,元兵尽管是游牧部落出身,但其野心不小,吞并南宋只是时间问题。
当时元兵正往南下,王霆于是上书丞相,请审察形势,添设蔪春、矶安、滁阳三新城。但没有被批复。1245年7月,元兵大至,66岁的王霆奋然舞刃亲征,不幸阵亡。夫人陈氏为女中豪杰,秉性刚烈,冲入敌阵,夺夫尸而归。
王霆死后,被追授谥号“贞忠”,大学士李大同为其撰墓志铭。王霆的著作有《玉溪集》流传于世。
有人说,磐安人的顽强与不屈,兴许与磐安的“山路十八弯”、“水路十八拐”有着密切的联系。试想,在山多水多的环境里,没有点顽强坚韧之心,光这弯弯曲曲的山路,就够困住磐安人的了。与王霆同时期的陈宗礼也是这样的一号人物。
陈宗礼(1200~1275),字立之,号千峰,祖父希宥,世代居住在瑞山之根溪(即今安文)。陈宗礼幼时家境贫寒,身居陋室仍刻苦勤学。袁甫为江东提点刑狱时,陈宗礼前往拜师问学。20岁后,虽屡试不第,毫不气馁,发愤读书。淳祐四年(1244),42岁时得中进士,皇帝钦点第三名,是为探花,曾做过皇帝的侍讲(文史顾问)。1258年,丁大全当了丞相,把持朝政,网罗党羽,推陈宗礼为尚书郎兼丞相掾。陈宗礼为人耿直,对丁大全作威作福、迫害忠良、危及社稷极为不满,于是上疏弹劾。丁大全极为恼怒,将陈宗礼罢免。
开庆元年(1259年)10月,丁大全罢相,吴潜、贾似道为左、右丞相,陈宗礼被重新起用。监察御史虞宓秉承贾似道之意,弹劾陈宗礼任广东提点时与吴潜互相唱和,语多讥讪。陈宗礼被贬到永州。
景定四年(1263年),陈宗礼被提拔为刑部尚书,但又遭起曹孝庆弹劾罢官。咸淳元年(1265年),度宗即位,授其为殿中侍御史兼侍讲,也就是文官。
陈宗礼还是不改其刚直的性格,上疏皇帝应以恭俭为德,清白为规,斥诛奸佞,并在进讲时,劝谏度宗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廷臣,要以尧舜为榜样,对有功者要封赏,对有罪之人要予以惩处,这样才能防微杜渐,国家才能安宁。
后来,陈宗礼死在官任上。他从政数十年,敢于抨击权相擅权误国的刚直性格,和一生清廉俭朴,除正俸外无丝毫多取的生活作风,博得了人们的赞誉。他在文学上也颇有建树,享有“文祖欧曾接真气,诗尚陶韦得真趣”之誉。著有《寄怀棐藁》《曲辕散木集》《两朝奏议》《经筵讲义》等,但都已失传。他的《曲辕散本集》,被后人称为向元曲发展潮流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