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从武夷山走出的一代茶师:——访全国著名乌龙茶审评专家、国家

从武夷山走出的一代茶师:——访全国著名乌龙茶审评专家、国家

作者:谢莉 出版日期:2008.08.01 点击数:0

【作者】 谢莉

【报纸名称】:闽北日报

【出版日期】2008.08.01

【版次】第3版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陈郁榕(右)国家茶叶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质量专业工程师,国家级高级评茶师。 (邱汝泉摄) 陈郁榕,我国著名的乌龙茶评审专家、国家茶叶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茶叶质量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原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中心站站长。最初看到如此一长串的头衔,心中难免忐忑。及至见面,才发现这位当代茶叶界权威居然如此随和、没有丝毫的架子。借此次在武夷山举办国家级评茶师资格考试之际,笔者有幸采访了这位当代茶师。 干净利落的短发,一件中式便装,宽松的棉质裤子,笔者眼中的陈郁榕,一言一行都透着淡定,周身散发着茶般清芬的气息。或许这就是长年与茶打交道的缘故。1972年,20岁的陈郁榕被选送到福建省农大园艺系茶叶专业学习。1975年,陈郁榕分配到武夷山工作,开始了四十年如一日的茶叶生涯。在武夷山茶叶收购站,陈郁榕从学徒开始,挑水、生炉子、洗杯、刷碗……什么杂活都干。当时,没有自来水,整个收购站的生活用水全部要到河里去挑。这个活落到了年轻的陈郁榕身上,每天走过长长的山坡,来来回回好几趟。趁老茶师评完茶,进去清理桌子的时候,陈郁榕才能喝上几口剩下的茶汤……就这样,陈郁榕开始了学习乌龙茶审评技术的生涯:和老茶师们上山进行流动收购,挨家挨户走遍武夷山产茶的山山水水,陈郁榕初步了解了武夷岩茶不同品种、不同地域的品质风格。凭着孜孜不倦刻苦学习的精神,陈郁榕在数千万次的审评实践中,逐渐完成了一代茶师的经验积累。在福建茶区,处处都留有一代茶师陈郁榕的足迹,她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天道酬勤,陈郁榕凭着这股韧劲,慢慢熟悉了乌龙茶的种植、制作等所有工序,只要闻闻茶香、品品茶,她就能细细道出这茶产自哪里,有什么特点,工艺上尚有什么欠缺等等。正是这样一个茶叶品评专家,使笔者更进一步认识了中华茶叶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领略了一代茶师的风范。说起衷爱一生的乌龙茶,陈郁榕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乌龙茶是六大茶类中最具魅力的品种之一,拥有花香、果香、乳香、蜜香各种香型,滋味更可说是千变万化,可以说是每个品种每个味,每个山头每个味。也正是这种变化形成了乌龙茶独特的魅力。”1979年调回省茶叶公司,陈郁榕离开了武夷山,但她每年都会回来。提起武夷山,她有着很深的感情,说起武夷岩茶,陈郁榕更是情有独钟:“特殊的地理地貌、自然环境造就了武夷岩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武夷山本地土生土长的菜茶,造就了武夷山丰富的种质资源,也就是这些土生土长的武夷菜茶造就了武夷岩茶千姿百态的品质风格,并以其超凡的品质称著于世。武夷岩茶有着厚实的文化底蕴。‘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载’的美丽传说可以说是脍炙人口,‘杯杯有故事,泡泡有文章’,武夷岩茶以一种纯朴的方式传播着茶文化。”随着近几年的大力宣传推广,武夷岩茶的市场份额逐渐增加。随着岩茶的不断推向市场,只有优良稳定的产品质量才能让武夷岩茶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此时,茶叶的审评就显得尤为重要。陈郁榕说:“武夷山是茶师的摇篮,在武夷山茶的故乡做茶叶审评很有必要。如果没有严格的审评,各家做自己的茶,质量得不到保证,会影响到武夷岩茶今后的发展。”陈郁榕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成为一名合格的茶师,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要嗅觉灵敏,口感刁,还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长时间的实践经验积累与沉淀,此外长期的强化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四十余年的茶叶生涯中,陈郁榕意识到凭自己一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培养出更多的茶师,才能让福建乌龙茶产业迅速发展。为此,陈郁榕在忙于整理分析乌龙茶审评经验的同时,还活跃在各类茶叶审评培训授课的讲台上,并独立或与同仁们合作,先后撰写了《细辨闽名优乌龙茶品质特征》、《闽南乌龙茶毛茶品质特点和审评方法》、《福建乌龙茶审评技巧及品质特征》等权威书籍,为茶师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还参与了《武夷岩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样品)》的起草。陈郁榕说:“老一辈茶师的宝贵经验,是凝固的生命,我希望这些宝贵的经验能够代代相传。”岁月如歌人生如茶,四十余年漫漫茶旅,茶的幽香已浸入陈郁榕的血液中,这位从武夷山走出的一代茶师,殚精竭虑地为乌龙茶业发展贡献了青春,还将无怨无悔地奉献一生。陈郁榕,我国著名的乌龙茶评审专家、国家茶叶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茶叶质量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原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中心站站长。最初看到如此一长串的头衔,心中难免忐忑。及至见面,才发现这位当代茶叶界权威居然如此随和、没有丝毫的架子。借此次在武夷山举办国家级评茶师资格考试之际,笔者有幸采访了这位当代茶师。 干净利落的短发,一件中式便装,宽松的棉质裤子,笔者眼中的陈郁榕,一言一行都透着淡定,周身散发着茶般清芬的气息。或许这就是长年与茶打交道的缘故。1972年,20岁的陈郁榕被选送到福建省农大园艺系茶叶专业学习。1975年,陈郁榕分配到武夷山工作,开始了四十年如一日的茶叶生涯。在武夷山茶叶收购站,陈郁榕从学徒开始,挑水、生炉子、洗杯、刷碗……什么杂活都干。当时,没有自来水,整个收购站的生活用水全部要到河里去挑。这个活落到了年轻的陈郁榕身上,每天走过长长的山坡,来来回回好几趟。趁老茶师评完茶,进去清理桌子的时候,陈郁榕才能喝上几口剩下的茶汤……就这样,陈郁榕开始了学习乌龙茶审评技术的生涯:和老茶师们上山进行流动收购,挨家挨户走遍武夷山产茶的山山水水,陈郁榕初步了解了武夷岩茶不同品种、不同地域的品质风格。凭着孜孜不倦刻苦学习的精神,陈郁榕在数千万次的审评实践中,逐渐完成了一代茶师的经验积累。在福建茶区,处处都留有一代茶师陈郁榕的足迹,她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天道酬勤,陈郁榕凭着这股韧劲,慢慢熟悉了乌龙茶的种植、制作等所有工序,只要闻闻茶香、品品茶,她就能细细道出这茶产自哪里,有什么特点,工艺上尚有什么欠缺等等。正是这样一个茶叶品评专家,使笔者更进一步认识了中华茶叶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领略了一代茶师的风范。说起衷爱一生的乌龙茶,陈郁榕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乌龙茶是六大茶类中最具魅力的品种之一,拥有花香、果香、乳香、蜜香各种香型,滋味更可说是千变万化,可以说是每个品种每个味,每个山头每个味。也正是这种变化形成了乌龙茶独特的魅力。”1979年调回省茶叶公司,陈郁榕离开了武夷山,但她每年都会回来。提起武夷山,她有着很深的感情,说起武夷岩茶,陈郁榕更是情有独钟:“特殊的地理地貌、自然环境造就了武夷岩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武夷山本地土生土长的菜茶,造就了武夷山丰富的种质资源,也就是这些土生土长的武夷菜茶造就了武夷岩茶千姿百态的品质风格,并以其超凡的品质称著于世。武夷岩茶有着厚实的文化底蕴。‘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载’的美丽传说可以说是脍炙人口,‘杯杯有故事,泡泡有文章’,武夷岩茶以一种纯朴的方式传播着茶文化。”随着近几年的大力宣传推广,武夷岩茶的市场份额逐渐增加。随着岩茶的不断推向市场,只有优良稳定的产品质量才能让武夷岩茶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此时,茶叶的审评就显得尤为重要。陈郁榕说:“武夷山是茶师的摇篮,在武夷山茶的故乡做茶叶审评很有必要。如果没有严格的审评,各家做自己的茶,质量得不到保证,会影响到武夷岩茶今后的发展。”陈郁榕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成为一名合格的茶师,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要嗅觉灵敏,口感刁,还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长时间的实践经验积累与沉淀,此外长期的强化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四十余年的茶叶生涯中,陈郁榕意识到凭自己一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培养出更多的茶师,才能让福建乌龙茶产业迅速发展。为此,陈郁榕在忙于整理分析乌龙茶审评经验的同时,还活跃在各类茶叶审评培训授课的讲台上,并独立或与同仁们合作,先后撰写了《细辨闽名优乌龙茶品质特征》、《闽南乌龙茶毛茶品质特点和审评方法》、《福建乌龙茶审评技巧及品质特征》等权威书籍,为茶师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还参与了《武夷岩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样品)》的起草。陈郁榕说:“老一辈茶师的宝贵经验,是凝固的生命,我希望这些宝贵的经验能够代代相传。”岁月如歌人生如茶,四十余年漫漫茶旅,茶的幽香已浸入陈郁榕的血液中,这位从武夷山走出的一代茶师,殚精竭虑地为乌龙茶业发展贡献了青春,还将无怨无悔地奉献一生。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